●本報記者 白云怡 姚麗娟 ● 本報駐埃及、德國、日本特派特約記者 韓曉明 青木 藍雅歌 ●柳玉鵬

“中國的未來:強大、馬克思主義和美麗”——正如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所言,中共十九大報告寫入“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比過去,中共對于國家發展目標的表述首次增加了“美麗”的內容,吸引了全球輿論的關注。23日下午在十九大新聞中心專門召開了一場以“美麗中國”為主題的記者招待會,邀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和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杰介紹情況。李干杰回顧了這5年治污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楊偉民則展望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將是“繼歷史上元、明、清之后對首都的又一次重構”。“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十九大報告里的每一句話,都說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兒上。
記者會坦率談“短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可諱言的是,生態環境成為國家發展的短板,成為人民生活的痛點。”23日下午3時,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的有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記者招待會上,楊偉民開篇一句話就向中外媒體坦率“直擊要害”。他表示,要補齊這塊短板,治愈這一痛點,要堅持兩手抓,一方面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要改革生態文明體制,“而且應該說后一手應該要更硬一些。”
李干杰在這場記者會上回應了多家中外媒體關注的問題,從環保督查怎樣才能形成更為長期有效的震懾,到今年進入秋冬季以來霧霾天氣不見減少是不是因為關停力度不夠等,基本都是普通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其中不乏敏感問題。
《華爾街日報》記者提的問題令人印象深刻:改善生態環境目標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之間會不會有一些矛盾?我們注意到因為環保的原因,有一些工廠停業停產,請問這會不會造成失業率的提高?
對此,李干杰自信地回應稱:“開展了環保督查的省份,經濟沒有受到影響,某種程度上比原來還要好。主要城市的調查失業率已經降到近些年來最低水平。如果說近些年來我們加強環境保護影響了就業,那就不會有這樣一個數字。”
李干杰介紹說,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的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國酸雨區面積比例由歷史高點的30%下降到去年的7.2%。森林覆蓋率由本世紀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他同時強調:“總體來看,污染還是嚴重的,距離老百姓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
外界感受中國的努力
“中國老百姓不想再看到紅色或藍色的河流,也不想天天對著灰色的天空”,過去20年來從事從中國進口紡織品的商人克洛蒂23日對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稱,當前中國政府對污染的紡織工廠的關閉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使他想起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通過清潔水法案時的情形,他認為中國正處在類似的進程中,“而中國對污染的整治規模要大得多”。
印度記者巴科已經在中國生活6年,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自己可以明顯感受到中國政府在環境治理上力度的變化。“以北京為例,確實面臨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但政府出臺了許多嚴厲的環保政策,比如對汽車數量的控制,污染性工廠的關停或減產,這都可以看出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埃及國家新聞總署記者拉馬丹·古拉尼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近年來,中國政府用大量精力調研環境治理問題,同時在降低能源消耗和節約資源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這些努力在中國國內得到回報,并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榜樣。去年他首次到中國訪問,雖然之前對中國有初步了解,但親眼目睹中國的發展成就——特別是現代的都市和美麗的環境時,依然感到震撼。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環境和政策學者費德理烏斯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把“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定為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展示了中國進行生態文明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未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具體措施會相繼出臺,與繁榮的中國經濟和科技平衡發展。“美麗中國的目標對世界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費德理烏斯說,它將給全球氣候保護及綠色發展帶來新的動力,這一目標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全球的環保先鋒。像中國的電動車戰略、電動車配額制等政策,或被歐盟等模仿。德國《斯圖加特日報》23日稱,中國加強綠色發展,可以吸引國際企業進入中國市場,而在醫療保健、機器人等領域,德國有很大優勢,“這對德國也是個好消息”。
而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23日發文稱,近期在中國北方掀起的關停污染工廠的力度前所未有,中國環保部長23日表示這樣的整治是長期的,“這將打擊澳大利亞鐵礦石和煤炭的出口”。
“中國人的健康夢想”
德國“bento”網站23日說,中國人有一個夢想,到2050年實現“現代化、強大和繁榮”。而他們告訴世界這些計劃的實現不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到了89次“環境”,“是5年前的15倍”。
“中國人的健康夢想”,瑞士《新蘇黎世報》指出,中國要在2050年成為一個繁榮的國家,中國人將比現在更加幸福、安全和健康。因此,人民對環境污染的不滿不容低估。事實上,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做了許多,未來,中國在環境執法上將更加嚴格,同時大力推動綠色經濟和綠色科技。
“習近平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新加坡《海峽時報》說,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肯定了中國在綠色發展上的成效,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中國領導層誓言讓藍天重歸受到污染的城市,政府已經懲處了超過6000名在環保方面玩忽職守的地方官員。
《海峽時報》稱,中國越來越重視清潔能源,2016年水力、電力、風力和核能占到能源總消耗量的20%,2012年,這一數字僅為14.5%。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說,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在他任期內綠色投資得到推廣。
日本時事通信社評論稱,十九大報告顯示,中共要“保衛藍天”,并顯示為此可以容忍經濟增長有所減速的姿態。在長達3個半小時的報告中,習近平呼吁要建設美麗中國,并列出具體環境保護對策,包括建立新的“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嚴格處罰制度,表達了堅決停止破壞環境的決心。習近平還強調了保護生態環境是千年大計,但今后中國的領導班子必將面臨如何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維持平衡的復雜局面。
“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美國“石英”網站用習近平的這句話作為標題稱,2012年,中國提出愿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5年后,在十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在報告開始后不久便提及生態文明建設,并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報道稱,習近平的報告正值中國不斷加強能源結構轉型,以減輕空氣污染、化解煤炭產能過剩之時。中國治理環境的努力使其在國際舞臺上贏得更多尊重。
“兩委”候選人名單草案已通過
十九大將于今天落幕。中國共產黨十九大主席團22日晚和23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和第四次會議,通過了最受外界關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候選人名單(草案),提交各代表團醞釀。根據大會選舉辦法規定和日程安排,24日上午,大會將舉行正式選舉。
“十九大會議閉幕時,可能有大新聞!”一名正在北京采訪十九大的日本資深記者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此次來京采訪十九大新聞興奮點很多,令他感到很有收獲。他注意到大會安檢十分嚴格,而代表們的服裝多為深色正裝,聽會的氣氛十分嚴肅認真。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3日稱,北京向民眾承諾一個“美麗中國”,這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新的自信。“美麗中國”將是怎樣的?中國應該有強大的經濟,有強大的軍事和更公正的社會。環境要更清潔一些,城鄉發展差距要小一些。這將是和諧有序的。這樣,中國人就會享受更多的幸福和繁榮,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會更加強大,形象更好。
俄羅斯《歐亞日報》報道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重要信息。這不是華麗的言辭,這是中國的目標。中國夢不僅僅意味著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還有其他一些標準,包括新的綠色發展觀、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建設美麗中國等。對此,前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阿納托利·托吉克的評價是:“中國越強大,世界越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