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前總理 陸克文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22日文章,原題:國家主席習近平闡述中國高瞻遠矚的雄心 習主席已為中國列出了兩大宏偉目標的綱要:從2020年至2035年,中國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至本世紀中葉,中國對國家財富和國家實力的追求將結出碩果并使中國獲得強國地位。這個時間點恰逢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按照習主席的計劃,屆時中國將“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
就中國將在全世界擔當的角色而言,我們應該回顧習主席在2014年11月的講話。他談到推動構建一種意味著中美將平起平坐的新型大國關系、一種其基本原則將越來越受到中國塑造的新型國際關系,以及中國更積極主動且更堅定自信的外交。就中國應如何擔當全球強國角色而言,中國歷史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借鑒。中國大部分歷史都聚焦于其國內治理以及如何阻止外來入侵。盡管難以確切界定中國領導人倡導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含義,但個中信息清晰可見:全世界準備迎接中國開展積極主動國際政策的新潮流。
從國家的政策領域看,經濟是核心。將中國從基于出口的低工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大國轉向基于科技推動生產力增長和服務業爆炸式增長的高收入經濟模式是中共堅持2013年經濟改革藍圖將面臨的挑戰。如果習主席接受該挑戰,那么中國的長期經濟紅利將牢固確立其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地位。
北京的政策項目有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像華盛頓的許多人士那樣猜想——中國向全球卓越大國的轉變將在所謂中國模式的內在政治及經濟矛盾的重壓下“內爆”——是魯莽草率之舉。西方需要反思其自身狀況。自蘇聯解體后,西方就幾乎對自身的理念、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核心要素缺乏任何戰略方向。西方正變得越來越自以為是、沾沾自喜且在全球范圍內自鳴得意。與之相反,中國正在向其洞察到的應有全球地位行進。中國擁有一項戰略。西方什么也沒有。▲
(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