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丹,51歲,浙江義烏稠州醫院醫生:1966年我出生在新疆喀什,17歲當兵入伍,2004年退伍。退伍后被和田一家民營醫院聘用,從穿綠軍裝的戰士變成穿白大褂的醫生。2007年初,我來義烏探親,機緣巧合成為義烏稠州醫院的醫生。
孩子大了,我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我主要負責重癥監護室的工作,在這里見證生離死別,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父母和子女不在身邊,我就把病人當成親人,他們對我很好,經常給我送水果。
我是個有30年黨齡的老黨員,工作之余負責稠州醫院的黨建工作。組織黨員學習會、發展年輕黨員等,你看我的微信頭像和背景就是不久前在黨員活動中拍的。我還和社區的姐妹們一起跳廣場舞,組織紅歌會,讓年輕人知道軍歌、紅歌也很好聽。義烏的少數民族同胞和外國人越來越多了,每次組織活動,我們也會拉這些“新義烏人”參加,彼此間慢慢消除了民族和國籍的界限。
步入老年,家人安康,子女成才,有可以發揮余熱的工作崗位,有可以樂呵樂呵的社交活動,我覺得這已經算是過上向往的生活了吧?
張平江,63歲,河北雄安農民:我是在白洋淀土生土長的農民,靠水而居,經營農家樂,今年年初聽說國家要設立雄安新區,村里人都高興壞了。這半年來,我們身邊變化不小。游客更多了,大家都想看看新區什么樣,來這里留個念,等以后建成再來做對比;自然環境好多了。以前村里垃圾多,現在統一處理,非常干凈。我女兒在做建材生意,等新區開始建設時,她們的生意應該會變好。
我親眼見證了國家富起來的過程。改革開放前,能有輛自行車我就很滿足了;改革開放后,我就想著什么時候能有輛摩托;現在,花十萬八萬買輛汽車也不新鮮了。以前耕地都得靠牛犁,現在全都用機器。
我務了一輩子農,做夢都沒想到突然能變成大城市人!聽人說,未來雄安會是一座綠色城市,我盼望著雄安新區能建設得超過北京、上海。住得寬寬敞敞,養老和孩子教育不發愁,這就是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楊麗華,85歲,北京退休中學教師:我能夠感受到,過去5年國家是真的在富強。最近看了一部新播出的紀錄片《輝煌中國》,里面的港珠澳大橋、高鐵等工程讓我覺得國家現在很了不起。如今中國的發展被不少國家羨慕,大家都來學習中國經驗、中國智慧,這是從前沒有的。
就我個人而言,退休之后每個月有7000多元的退休金,孩子們的工作也都不錯,可以經常帶我們出去玩。老年人最向往的生活其實是兩個方面。一個是醫療體系更加完善、方便,養老機構覆蓋更廣,服務更好;另一方面是希望子女孝順,這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整個社會風氣都有關,希望“孝”能成為全社會都推崇的良好風氣。
對于我來說,其實美好生活很簡單,就是沒有什么可愁的、沒有什么可顧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