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重新界定了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成為全黨奮斗的新目標,而“美好生活”這個概念要比過去所說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涵蓋更廣泛,層級也更高。
物質文化需要總的來說很具體,包含的主觀因素少。而美好生活除了要以物質文化產品的不斷豐富為基礎,還包括了人們的價值判斷。它明顯有讓人民滿意的含義,而社會不同群體和階層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又是有差異的。因此盡最大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是執政黨勇敢的承諾,它必將是偉大的征途。
相應地,對到2050年要建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九大報告也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來描述,比以往的描述多了“美麗”這個詞。它立刻讓人想到了環境及生態建設,而包括清除各種污染在內的環境治理已是人民群眾最突出的需要之一。
應當說,把建設美好生活作為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大方向,這很得民心,而且這也是雖有挑戰、但卻充分現實的使命。它體現了執政黨的工作以及整個國家的事業的確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宗旨在指導國家藍圖的繪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到今天,越來越豐滿、成熟起來,國家的目標也越來越具有全社會最大公約數的性質。中共誕生已近百年,一開始它致力于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中國。新中國建立后,黨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艱難探索。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前,國家取得大量建設成就,但政治上也走過彎路,積累了經驗和教訓。
改革開放后,黨對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做了準確定性,這推動中國全社會圍繞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建設,并在幾十年中取得豐碩成果。中國從人均幾百美元的貧窮社會躍升到人均8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的上游。人民的需要隨著國家進步繼續升級,圍繞“幸福”的討論愈發活躍起來,十九大調整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既有水到渠成之勢,又在引領中國社會對時代的認識。
建設美好生活,等于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加上人民的支持和認同。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全面和高標準現代化建設,而且這不是只管一段時間的用來忽悠公眾的臨時口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定將與人民的美好生活融為一體,人民、國家、歷史將對這一前景進行多維度的反復檢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延續數十年的宏偉戰略規劃都得到了代際間的接力執行。全國上下前赴后繼地落實長遠藍圖,這只有在中國才能做到。建設小康社會從提出到現在經過了三十幾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也一定會在未來幾十年引領全中國人民,形成社會主義中國新的偉大史詩。
人民這個概念在許多國家被更多用在了政客的舌尖上,但在中國,人民卻是政治的真正重心,人民的需要和向往是國家大政方針的基線和終點。這就是社會主義,它樸實無華,從人民中間來,到人民中間去。建設大家共同的美好生活,是中共在新時代向人民所做的莊嚴承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