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昕
雖然國人對于攝影收藏市場已有初步了解,但什么樣的攝影作品能夠得到市場青睞、買家的認可,大多數攝影愛好者還是缺乏了解,甚至一些職業攝影師也不清楚。從本期起,《攝影世界》將不定期通過約稿和采訪的方式請一些國內外攝影收藏機構和攝影畫廊的負責人來談他們對于攝影收藏的看法,通過他們的實踐為讀者梳理當下攝影收藏概況,內容涉及收藏理念、收藏體系建立、市場行情,以及對攝影走向的看法等,為讀者提供更多了解攝影收藏市場的路徑。
前些年,在狂熱的藝術市場中,攝影一直是不受重視的板塊。不少人提出質疑,誰家沒有幾張老照片呢?收老照片有價值嗎?攝影可以復制,有底片不是可以隨便印嗎?照片的存世量巨大,海量的照片能投資嗎?攝影種類繁多,怎么挑呢?這些疑慮阻止了買家資金的流入,一些市場熱點也因此變得無聲無息了。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攝影,但圍繞攝影的收藏、研究、討論,在國內還一直局限在一個小眾范圍內。
泰康保險集團一直有收藏藝術品的傳統,而近些年泰康收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攝影作品。攝影也是泰康空間多年研究與展覽的核心項目之一,每年都舉辦攝影展覽和相關討論,不僅涉及當代攝影,也涉及大家熟知的紅色攝影和歷史名作。
泰康空間收藏的攝影作品中,有民國老照片,有革命領袖肖像;有風光佳作、紀實攝影經典,也有廣告照片;有名家名作,也有普通照相館之作。近年來,攝影作為藝術媒介被越來越多藝術家接納,因此當代藝術作品也不少。
泰康空間的藏品來源渠道也非常多元,有從自主策劃的展覽里收藏的,也有做個案研究時收藏的;有通過一級和二級市場購買的,也有向藝術家本人購買的。總體來說,泰康空間的研究、收藏、展覽、出版各項活動都對攝影保持了相當多的關注與投入,而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泰康攝影收藏的脈絡逐漸形成并清晰化。
最初收藏攝影作品時,泰康空間是從攝影作為藝術創作媒介的角度介入的,線索是“攝影作為創作媒介表現出的審美價值”。這個線索對于任何研究美術史、攝影史的學者、策展人和收藏家都容易切入。但這樣的角度有它的局限,隨著我們對攝影有了更多了解,逐步突破這個局限。攝影跟其他媒介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強烈的科技屬性,而攝影的功能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體現。所以,無論從社會意義還是從藝術的角度,隨著研究的深入,攝影收藏的范圍該如何劃分,就成了一個我們必須要面對的,越來越復雜的問題。
按照攝影發展階段梳理收藏脈絡
攝影術發明后的近180年里,攝影因其記錄真實、制作方便、傳播迅捷,并具備藝術感染力的特性而深入參與到中國社會變革中。因此,在中國,攝影的審美價值只是其學術價值中的一小部分,這點與其他的藝術媒介有著根本不同。所以考慮攝影的價值,需要對攝影乃至文化藝術整體發展有更清晰的判斷。社會的發展變化與攝影在社會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藝術發展過程中是結合在一起的。
中國攝影的發展有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緣起19世紀的口岸開放,由西方傳入。因為晚清社會主流階層對于西方工業文明,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技術很推崇,而科技感的攝影從進入中國起就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關注和喜愛,并毫無阻礙地在各個層面被人廣泛接受。這個階段從事攝影的人主要集中在照相館,包括早期西方人開設的照相館和后來中國人自己開設的照相館。初期,社會流傳的照片主要是西方人拍攝的關于中國的影像,攝影師是西方人,雇傭中國人做學徒。因此,中國第一批攝影師都是先當西方攝影師的學徒,后自立門戶,開自己的照相館。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最初站在照相機后面的西方人換成了中國人,雖然從道具到技術上看沒有什么差異,只是站的位置變了,但這一點點變化卻意義重大。西方攝影師站在照相機后面,鏡頭對著中國人,他們透過鏡頭看到的是“異域風情”。他們通過鏡頭可以自由隨意地觀看中國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不平等的觀看,又因為文化不同,照片里充滿距離、差異和落差??墒钱斨袊鴮W徒開了自己的照相館,站在照相機的后面,他是利用工業文明工具,觀看自己的農業文明,是自己看自己,是平視。雖然是同樣的鏡頭,但因為鏡頭后的人不同,拍出來的照片就不一樣了。即使是影像的內容類似,但對照片的讀解是可以有很大區別的。
第二階段從1920年代開始,攝影被有意識地作為藝術創作的媒介使用。在當時,攝影是“高科技”,從政治家、權貴、富賈、敏銳的知識分子到習武打仗的將軍,都對它很有興趣。當然,攝影很快也到了藝術家的手里,隨之明確、自覺以審美為目的的藝術創作就開始了。1923年國內第一個攝影團體“藝術寫真研究會”在北京大學成立,后改名為“光社”。也是在1923年,歐陽慧鏘的著作《攝影指南》面世。在這個時期,中國藝術家使用攝影的方式和對于攝影怎樣變成藝術的討論,跟西方的討論幾乎是同步的,很多攝影作品頻繁參加西方的攝影沙龍活動。
1930年代末期,因為戰爭,中國第一個攝影藝術化的階段結束了。也是因為戰爭,中國攝影史進入到第三個階段。這是另一個非常不同的階段,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紅色影像時期”出現了,有非常強烈的中國特色。
1980年代以后出現的攝影創作者和研究者大多覺得這個時期是“工具論”時期。不過,如果把1940年代到1980年代以前這個階段全歸為“工具論”時期,又有點過于簡單了。我們最開始以審美的線索收藏攝影,到紅色影像這個階段也遇到了障礙,那么應該如何來挖掘攝影在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