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莉
摘 要: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可持續發展理論、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但是在經濟發展中,由于市場經濟的逐利性,我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卻對于生態環境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視而不見,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形成了內容豐富、邏輯嚴密的理論內容,但是從生態發展的角度看,其中存在的“生態缺失”也是十分明顯的,因此本文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從“生態缺失”視角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弊端進行簡單闡述。
關鍵詞:“生態缺失”;西方經濟學;可持續發展;弊端
從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再到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家基于市場經濟發展實際,對經濟運行規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職能以及國際交易中基本原則等經濟內容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論述,不可否認,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西方經濟學一直是指導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思想體系。以我國為例,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步伐,而這其中對于古典經濟學、凱恩斯主義、自由市場等經濟理論的運用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的惡化卻成了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在市場經濟建設初期,對于西方經濟學理論通常采用盲目的“拿來主義”,不辨真偽、不辨對錯盲目套用,從而造成了對資源的肆意掠奪,導致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激化。
西方經濟學理論基礎中有兩個基本的概念,其一是資源的稀缺性,即人類社會之所以需要經濟學就在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欲望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利用資源的過程中,一定要利用經濟手段找到最佳的資源配置方式;其二是“理性人假設”,簡單來講,就是參與市場經濟的主體都是理性人,其作出的每一項決策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兩個概念闡述了經濟學的來源,以及市場經濟運行的根本動機。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我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對于資源,尤其是自然資源稀缺性的考量卻并不充分,許多國家、地區在資源開采中并沒有從稀缺性的角度出發,或者只是對某些特定資源做出了稀缺性的假設,如在礦產資源開采中,基于稀缺性的考量,會利用價格來調整市場供求,從而在交易中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是對于其他資源的開發卻缺乏“稀缺”意識,如對于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缺乏尊重與保護,工業廢氣的肆意排放,導致可供我們呼吸的潔凈空氣越來越少,而這種片面的、缺乏長遠規劃的“稀缺性”理論對于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顯然是不利的;而對于“理性人假設”,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市場主體的這種理性是基于經濟利益而形成的,更是靠不住的,因為利己是人的本性甚至是本能,在市場交易中,作為支撐主體的人,最先想到的只能是自身獲利的大小,而不是生態環境是否因此而遭到了破壞,此外,在市場經濟中,人的自私性和機會主義也會暴露無疑,如經濟學中的“道德選擇”和“逆向風險”就是具體體現,因此“理性人”在追逐利益的前提下,甚至不惜做出損害他人利益的決策,而這個“他人”自然也包括生態環境。
在西方經濟發展發展中,經過了“大蕭條”的洗禮出現了凱恩斯主義,即強調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利用政府的力量實現市場經濟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但是政府的干預在生態保護中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在某一發展階段,政府會打著宏觀調控的旗號帶頭做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政府在片面追求地方經濟發展規模的過程中,忽視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亂批項目、肆意開采從而為目前經濟的發展環境種下了惡果。
無論西方經濟學理論承認與否,在該理論指導下而形成的市場經濟在生態方面的缺失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經濟發展對于生態的破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自然資源的枯竭,自我們還未找到可遷移的外星文明之前,地球作為我們唯一的生存基地,其資源總量是有限的,而在漫長而不加節制的開采中,其必然要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危險,目前自然資源的枯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日益減少,如礦石資源,土壤資源,煤炭、油等能源資源,另一方面是可再生資源開發環境的日益破壞,如水資源、森林資源、氣候資源等;其二,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如空氣污染、氣候變暖、噪聲污染、固體為廢棄物污染等,這些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廢棄物如果不加處理地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不僅會對當前的生存環境造成破壞,更會占據未來的經濟發展空間。
從現代的西方經濟學發展理論來看,許多經濟學家顯然已經意識到了“生態缺失”的這一問題,但是在理論研究和市場行為引導上要想糾正這一錯誤,卻依然存在著巨大的阻礙。首先,西方經濟理論上的阻礙,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從古典經濟學開始就滲透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血液中,而市場經濟中這些基本理論的推翻與重建顯然面臨著巨大的阻礙;其次,思想理論在長期的滲透中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行為習慣,甚至產生了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而要想改變這種慣性,或者從思想上扭轉已經成為習慣的經濟行為顯然是非常艱難的;最后,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物質繁榮使得許多市場主體成為了既得利益者,而要想讓這些既得利益者從生態發展的角度對環境做出考量,并付出更多的生產成本,顯然會觸痛他們的神經,并遭到抵制。
從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應用與采納顯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們在理論研究中也不應該盲目,而是應該謹慎地發現其中存在的“生態缺失”問題,并結合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調整經濟發展決策,將生態環境作為一個重要的市場資源納入到經濟考量中來,利用長期經濟發展模型,對我國的未來經濟的發展前景做出規劃,以保證我國經濟發展能夠有效避免西方國家走過的老路,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贏。
參考文獻:
[1]蔡靜.從“生態缺失”看西方經濟學理論弊端[J].經濟問題,2016,05:2.
[2]李華.從“知識—權力”的哲學視角看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基于西方經濟思想史的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6,05:15-26.
[3]常婕,劉方華.對當前我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思考——基于演化的觀點[J].中國城市經濟,2010,10:255-2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