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要:中國古人認為,生命從自然中產生。從現代意義上說,生命具有生態之維。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命關系密切。對人而言,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生命存在及精神狀態就是生命的最佳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就是自然。“自然”一指自然界,二指自然界的萬物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生存狀態。莊子從自然的這兩方面的意義來看待生命,其生命觀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生態生命觀。從生命的氣化機制、生命自然的本質及生命自由的境界可以看出莊子生命觀的生態指向。
關鍵詞:莊子;生態;生命
在中國人看來,宇宙從根本上說就是生命的流行,因為宇宙中處處充滿著蓬勃的生機:百花爭艷,好鳥亂鳴;芳草流翠,佳木蔥蘢;春風有意,流水含情;云行雨施,萬物勃興??古人非常注重探求人自身與宇宙自然的這種關系,并把這種關系稱為“天人關系”。古人認為生命源于自然,生命離不開自然,自然是生命之母。生命存在的最佳狀態是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的自然而然的本真狀態。生命具有生態之維,生命離不開生態。莊子認為,生命源于自然之氣,生命的本質是自然,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自然中獲得自由。這是一種自然生命觀,也可以稱之為生態生命觀。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就是自然。莊子的生態生命觀對于我們今天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都有可資借鑒之處[1]。
一、生命的生態之維
方東美說:“宇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廣大生機,是一個普遍彌漫的生命活力,無一刻不在發育創造,無一處不在流動貫通。”生命充斥著宇宙,并在宇宙中周流不止。中國古人認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莊子·齊物論》以下只注篇名)。宇宙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生命在這里自然孕育、發展、衰亡,又產生新的生命,生生不息。人作為一種生命的存在,其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自然。古人非常注重探求人自身與自然的這種關系,并把這種關系稱為“天人關系”(在古人那里,天、天地、宇宙是同義詞)。
現代生態倫理也把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與自然萬物的共生共存。所以,從現代意義上來說,生命具有生態之維。一方面,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命關系密切,它是影響人類生命活動的各種自然力量的總和,生態環境的好壞對人的生命會起到巨大的作用[2]。另一方面,生態指生命在一定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的狀態。對人而言,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生命存在及精神狀態就是生命的最佳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就是自然。因為自然除了指自然界以外,還可以指自然界的萬物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生存狀態。生命與自然的這兩方面的含義都息息相關。生命源于自然,自然是生命之母。生命在自然中完成其生長壯老已的過程。
1、生命源于生態。《周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生生之謂易。”“易”就是使生命蕃衍、生長,生生相續。可見,“易”之根本問題就是自然和生命的關系問題,即天人關系問題。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生”“命”這樣的字眼。從這些字的本來意義上看,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生命與生態自然的關系。
“生”: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生”字,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均象征草從地下長出。許慎《說文解字》解釋道:“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這是“生”字的本義。由此可見,生命的產生離不開自然環境,生命是在自然中孕育的[3]。
“命”:
許慎《說文解字》說:“命,使也,從口,從令。”表示用口發布命令。“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命是由天決定的。《鹖冠子·環流》認為“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命”是指生長于天地之間的各種有生命的物體。自然是生命賴以生存之地。《左傳·成公十三年》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百姓得到天地的中和之氣而降生,這就是所說的生命。生命由自然之氣構成。
由此可見,古人認為,生命在自然中產生,生命的產生離不開各種自然力量的相互配合。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命源于生態。
2、生命合于生態。生命源于自然,在自然中發育成熟;生命離不開自然,要遵循自然,合于自然。中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生命與自然的密切關系,提出了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天人合一”就是以天人關系為中心去思考宇宙自然和人生問題,它是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多地體現在道德倫理層面,如孟子所言:“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道家則立足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以人合天的“天人合一”關系。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人與天在“道”的特性——自然而然的層面上達到了合一。因此,天和人應該和諧統一,人的生命應該合于天、合于自然、合于生態,這才是生命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狀態[4]。
莊子的生命觀也與自然緊密相連。在莊子那里,生命的根本即在于自然,在于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那種自由自在的本真狀態。人們要在萬物一體、尊重自然的基礎上,使生命融入自然,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在自然中得到提升,以達到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狀態。而現代生態倫理也強調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護生態環境,致力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從而使人的生命獲得尊嚴和價值。如此看來,莊子的生命觀中內在地包含著現代生態倫理的意蘊,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生態生命觀。
二、莊子生態生命觀的構成
生命問題可以說是莊子哲學中最重要的問題。莊子哲學因此又被稱為生命哲學。莊子從生命的機制、生命的本質、生命的境界等方面論述了生命觀問題。
1、生命的機制——氣化。“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據日本學者赤冢忠對甲骨卜辭的研究,氣的原型是風和土。古人把風看作是天之氣——天氣。天氣回來又被抽象成陽氣。土對作物也有決定作用。古人把土看成生命產生的源泉,從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生”字的結構來看,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均象征草從地下長出。土蘊蓄著不竭的生命力。古人把土看作是地之氣——地氣。地氣后來又被抽象成陰氣。這時的氣都是具體的。《國語》上記載:“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這里就把天地之氣說成是陰陽之氣。從氣概念的形成來看,氣和生命現象緊密相連。在甲骨卜辭中,還出現了“人氣”的概念。《左傳》還提到:“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今無乃壹之,則生疾矣。”人體內的氣要適度調節宣泄,不要使之壅堵,這樣才不至于使心志迷亂。否則,就要有疾病。可見自然之氣對于人的生命的作用[5]。endprint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只注章名)這里的“一”指元氣,它秉道而生,是混沌未分的統一的狀態。元氣繼而分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和諧,化生萬物。萬物經由氣化而形成。氣是生命形成的機制。莊子贊同老子的生命氣化論,并進一步進行了論證。莊子認為生命源于道。道作為生命的本體,創造了天地萬物。而道和萬物的中間環節是“氣”。他說,宇宙最初是個混沌的狀態,道化為元氣,元氣流動而生萬物。在《至樂》中,莊子通過對妻子這一個體的生命過程的闡釋,進一步揭示了人類的生命的過程:人最初沒有生命,沒有形體,沒有氣息。恍惚中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命,然后又變而之死。生來死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周而復始,無窮無盡。這樣看來,人的生命的誕生及消亡,都是氣運化的結果。生命就是一種氣化現象。《知北游》中說,“通天下一氣耳”。宇宙萬物均源于氣,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人的生命也是由氣構成的:“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庚桑楚》以下只注篇名)。生、死就是氣的聚、散——氣聚形成生命,氣散走向死亡。氣不停地聚聚散散,生命就不停地生生死死。莊子用氣的聚合與離散來解釋生命的產生及其死亡的機制。那么,氣是怎樣聚而成生命的呢?生命形成后又是如何存在的呢?《田子方》中說道:陰陽兩種性質不同的氣交互作用,平衡和諧,化生萬物。“交通成和”是萬物形成的關鍵。萬物的生存主要決定于陰陽二氣是否和諧。陰陽二氣在生命體中和諧流通,生命就健康;否則就會生病,乃至死亡。人死亡后散而成氣,再聚而成為新的事物。如此循環往復,生命在氣化中生生不息。
莊子通過生命氣化論——氣的聚散變化揭示了生命的運行機制。說明生命源于自然,源于生態,生命與生態息息相關。生命在自然中產生,生命的本質應該是自然而然的狀態。
2、生命的本質——自然。自然是老莊哲學的基本精神。在老莊那里,自然指自然而然、本然如此。老子最著名的命題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道作為萬物的本源,是天、地、人都要效法的對象。而道遵循的就是任萬物之自然。陳鼓應說:“道以它自己的狀況為依據,以它內在原因決定了本身的存在和運動,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可見,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指要遵循自然的規律,肯定的是自然而然的生命狀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道和德的尊貴之處就在于其與自然相合。老子還提倡自然無為。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無為”就是順自然,無目的、無意識,不加干預。生命本于道,道法自然,生命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生是自然的化育,死也以自然為歸宿。“復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第十六章),死亡就是向道的復歸,回到生命的根源地。這既是舊的生命的完成,也是新的生命的誕生——“復命”。
莊子也極力強調生命的自然本質。他認為,源于生態的生命應該在美好的自然生態中生存,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在《莊子》筆下,自然中的山水、動植物意象俯拾即是:有中于機辟的貍狌、不知春秋的蟪蛄、朝三暮四的獼猴、化為莊周的蝴蝶、怒臂當車的螳螂??據統計,莊子筆下共寫到102種動物和68種植物。從中不難發現莊子對美好生態的熱愛。
莊子文中蘊蓄著很多這樣的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莊子大喊:“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知北游》)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能帶給他歡樂。“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刻意》),多么悠閑自在啊!這是莊子給我們展現的生態休閑的場景。莊子還在《齊物論》中描寫了自然界中發出的各種神奇的聲音:大自然的風聲聽起來有的宛如急促的流水聲,有的好像飛馳的箭鏃聲,有的如同大聲的呵咄聲,有的仿佛細微的呼吸聲,有的似乎在高聲呼喊,有的就像在嚎啕大哭??各種聲音和在一起,構成了天籟之音。這是大自然譜寫的美妙的樂曲,也是莊子對大自然的激情洋溢的頌歌。正如羅爾斯頓所說;“恢宏的大自然是一部由不同主題構成的交響樂,其中的每一主題都非常迷人,這些主題經常同時奏響,演奏出和諧的美妙樂章。”莊子向往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莊子理想中的“至德之世”就是這種“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馬蹄》)的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美好世界。
總之,莊子認為生命具有生態之維,生命源于生態,又要合于生態。良好的生態既能愉悅身心,使生命得以舒展,又能使“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狀態有實現的可能,從而使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真正得以凸顯。莊子的生態生命觀對生態環境惡化的今天仍有其價值和意義。它可以使我們樹立生態觀念,懂得敬畏生命,熱愛自然,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以實現生命的價值,提升人類自身的精神境界及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慈秀秀.論莊子生命觀[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4):66-67.
[2] 黃悅.莊子生命觀淺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10-212.
[3] 王富仁.莊子的生命觀——莊子《養生主》的哲學闡釋(下)[J].社會科學研究,2009(05):111-116.
[4] 王富仁.莊子的生命觀——莊子《養生主》的哲學闡釋(上)[J].社會科學研究,2009(04):122-130.
[5] 鄭治國.莊子之生命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5):40-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