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谷棣
●中國有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政治力量
●“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發揮巨大效應
●中國領導人高度務實中國人說干就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這三個字的背后是中國道路給整個國家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2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從一個理論工作者的角度,闡述了中國模式、中國智慧以及中國方案對其他國家發展帶來的影響。
環球時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對十九大的關注會有什么不同?
張維為:我更喜歡用西方國家和非西方國家,而不怎么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概念。就我個人觀察而言,對于非西方國家來說,他們最關心中國是如何成功的。40年前,中國和印度起點差不多,但今天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印度的五倍。25年前俄羅斯的經濟規模比中國還要大,今天只有中國的1/7。
其實中國人是十分謙虛的,總是對別人說,不要照搬中國的經驗。但只要你成功了,做到了人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人家就會主動來向你學習。現在世界范圍內都出現這個趨勢,越來越多的非西方國家把目光投向中國。就西方國家而言,他們的心態比較復雜。西方主流媒體多少年來一直預測中國將崩潰,現在終于發現“中國崩潰論”崩潰了。很多西方人明白,西方模式再不進行改革的話,將競爭不過中國模式。
環球時報: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哪些變化?
張維為:西方的態度有變的一面,也有不變的一面。西方是最承認實力的,當中國迅速崛起后,西方許多人、許多國家不得不對中國刮目相看。盡管西方主流媒體還是以“黑”中國為主,但現在是互聯網世界,西方媒體要欺騙本國百姓越來越難。中國的游客世界各地無處不在,消費能力非常之強。但西方還是有一些人永遠戴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看中國,永遠陷入“歷史終結論”而不能自拔,到今天還認為他們代表了世界最好的制度和模式。
我現在經常用三條標準來看各國發展,這也是用中國人自己的視角來看世界。一是一個國家有沒有能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政治力量。坦率地說,中國有,美國沒有。二是一個國家的改革能力如何。改革要突破既得利益,沒有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力量,是很難推動改革的,這就是中國模式的優勢和西方模式的困境。三是能否既發揮好市場的作用,也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在這方面,中國模式做得更好,甚至好很多。
環球時報: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將在國際上扮演什么角色?
張維為:中國正在開始推動一種新型全球化,中國摒棄西方主導的那種你輸我贏、零和游戲的全球化理念,推動一種合作共贏的全球化。
中國之所以能發揮這種作用,是因為中國模式產生了三重效應:一是經濟體量之大帶來的規模效應;二是中國領導人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形成的理念效應;三是中國領導人高度務實、中國人說干就干的行動效應。中國人講的“空談誤國”其實也是對今天西方模式的準確描述。中國在非洲十來年所做的事情,如果要西方來做,100年也做不到。
環球時報:十九大報告提到,中國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您接觸的西方政要、學者對“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有哪些新的認識?
張維為:今年夏天我們與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就中國模式的話題進行過交流。卡梅倫提到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效率值得英國學習。薩科齊則坦承,“我們要向中國學習‘愿景”。他說,中國領導人每五年、每十年給國民一種愿景,讓國民能夠看到實現更好生活的愿景,這正是“國家凝聚共識,推動發展的希望所在”。他還講到,“全世界今天最大的問題是不確定性,但中國很確定”。世界上現在好像只有中國可以進行真正長時段的戰略規劃并付諸實踐,十九大實際上對未來30多年進行了遠景規劃,這種輝煌的前景使國人深受鼓舞,也讓整個世界看到中國模式的巨大優勢。▲
環球時報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