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元貞 趙縉云 青木 辛斌 本報記者 范凌志●馮國川 柳玉鵬
過去一周,國際輿論經歷了一場“饕餮盛宴”,從北京傳出的信息,引來密集報道、解讀以及思索。這種聚焦是中國影響力持續攀升的佐證,顯示出中國發展對世界來說舉足輕重。現在,隨著中共十九大閉幕,中國的“新時代”開始了,中國這艘大船能按十九大報告所勾畫的藍圖順利前行嗎?從過去的經驗看,答案是肯定的;往前看,同樣值得期待和樂觀。一名德國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感嘆說,十九大報告中展示的長遠而清晰的規劃令人震撼,這是其他大國所沒有的。在記者24日采訪的數名中外學者看來,中國已經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未來不僅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值得期待,世界也將因中國而獲得新機遇。
“世界將習慣‘中國領先”
“下一個喬布斯將來自中國嗎?”美國《紐約時報》23日的一篇文章展望了中國教育改革給下一代人帶來的前景。文章稱,中國如今是人工智能、無人機制造和移動支付領域的全球引領者,中國創業領域出現的科技“獨角獸”幾乎與美國一樣多。盡管仍面臨諸多挑戰,中國人正像“跳格子”一樣,專注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在全球教育與職業市場,中國人越來越有競爭力。
“做第一,而不是零。”德國《明鏡》周刊24日稱,也許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毫無保留地擁抱數字化,包括美國。在中國,數字化更為快速地讓國家發生巨變。
這兩天,在國際主流媒體上,談論中國發展狀況及前景的報道很多。24日,《環球時報》記者就十九大后中國發展趨勢采訪德國柏林國際政治學者夫羅里揚·盧佩,他直言,目前中國在高鐵、電動汽車等諸多領域領先世界,未來世界將習慣“中國領先”。“有理由對中國保持向上發展的勢頭表示樂觀”,他說。
“這是一個為中國畫的藍圖,我覺得非常好,它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對中國的將來,尤其是實現‘中國夢和民族復興會起到很大作用。”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狄伯杰全程關注了中共十九大,他表示對十九大報告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判斷印象深刻。
狄伯杰曾留學中國,走遍中國各地。他也體驗過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并贊不絕口。在他看來,十九大后,中國在高端制造業方面將會有更大發展和突破,預計將會出現更多重大發明。
看好中國的專業人士不在少數。據俄羅斯《高加索先鋒報》24日報道,歐亞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利索沃利克認為,十九大后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發展之路,目前經濟轉型已經開始,并取得一定成績。
中國規劃讓他們“目瞪口呆”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金融學)教授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不少歐洲人看好中國的未來,這與他們對中共的認識變遷有關。他們對領導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的政黨,從反對、抵觸發展為交往、合作及認可和欣賞。盡管蘇東劇變時中共再度被看衰,但中國數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尤其過去5年的諸多壯舉,讓他們受到觸動。
“鑒于中共強大的動員能力,實現這些具體目標沒有大的懸念。”在24日的《聯合早報》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撰文稱,中共高層一直在討論“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問題,在今后幾年,中國有足夠能力實現第一個百年的目標。
夫羅里揚·盧佩認為,中國擁有最大規模的資本,最多的人才儲備,基礎設施完善,政策支持顯著,這些都是中國的優勢。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進行規劃,走自己的路。“世界上其他大國都沒有這么長遠清晰的規劃,這讓許多人感到震撼。”
“五年計劃”這樣的規劃曾被視為蘇聯時代遺物,但如今這種管理方式正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趙永升說,十九大報告中的“兩個一百年”在歐洲是難以想象的。西歐各個政黨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受到4年或5年的任期鉗制,根本不可能提出什么遠大計劃,對中國的宏大規劃,他們簡直是目瞪口呆。
從抓住機遇到提供機遇
中國發展被看好,也與中國在多個產業領域的發展創新成績亮眼有關。
“德國是發展中國家?在電動車領域,中國是先鋒!”德國IT技術專業雜志《Chip》24日稱,在電動汽車領域,跟中國比,德國像是落后國家。此前,就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美國著名時評家扎卡里亞曾稱,中國通過聚焦未來以及經濟與科技的下一個領域來實現發展,“中國正在贏得未來”。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前主席阿戴爾·特納23日在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上撰文稱,共享單車被發達經濟體復制,私營企業在能源和電動車方面成為世界領頭羊,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構建城市發展的龐大平臺……不管中國短期前景如何,在混合市場和國家主導模式的驅動下,中國大有機會繼續朝中高收入水平發展。
有學者認為,在過去的數十年里,中國的成功與其有效抓住有利的“國際機遇”有很大關系。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說過去中國善于抓住國際機遇,現在可以認為中國已經有了創造機遇的能力,創造有利于自身和其他國家發展的國際環境。中國是個大市場,為世界提供發展空間和機遇;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宏大敘事是一個巨大的范本,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寶貴借鑒。
張樹華說,他最近注意到一位法國學者對“一帶一路”的評價。這名學者說,以往西方的全球化戰略都是處于資本主導下,政府藏在后邊甚至任由資本貪婪逐利,結果造成風險和動蕩。中國的方式則不同,可以完成資本逐利主導下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比如低回報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是行好事、行便利,著眼長遠。張樹華表示,“一帶一路”完全開放,相關國家各得其所,量力而行。這是中國發展帶給世界的機遇。▲
環球時報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