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清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睂Νh保工作者來說,根據這一判斷,有必要研究的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后,人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與經濟發展是什么關系。
傳統理論認為,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確存在著矛盾。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選擇上對前者有天然偏好。姑且不論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里,發展中國家偏重于經濟增長一側。即便是在經濟最為發達的歐美國家,生態環境也仍然是“從屬于”經濟發展的一個選項。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優先發展經濟的考慮面前,就最終選擇退出《巴黎協定》。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盡管環境質量已經得到較大改善,但我們也仍然可以觀察到氣候變化等新的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只不過,它們的環境問題有別于中國的情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國大眾所忽視。
這樣一來,我們也能較好地理解“污染者天堂假說”(污染企業選擇在環境標準較低的國家進行生產)“向底線競爭”等等現象,它們看起來是發展中國家的“專利”。但實際上,如果控制住經濟發展水平等外部因素,發達國家與地區也可能會呈現類似的矛盾性特征。
生態環境質量的變化是長周期的,而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的變化卻是短周期的。一旦技術水平和社會制度調適到一定水平,其后的演變速度就會慢下來,而經濟技術卻不斷地持續改善。
其結果就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環保制度水平開始落后于經濟增長水平,當“富起來”的老百姓對環境質量提出新需求后,矛盾就開始產生。經濟與環保的矛盾從“低水平”不斷向“高水平”螺旋上升,無論在發展的哪個階段,都或多或少地有體現。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這一周期律呢?
第一,要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上的最大變革,就此而言,我們的確有必要執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而綠色發展也的確是一場生產與消費方式上的革命。變革與革命的關鍵在于,要讓自然環境的質量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滿足經濟快速增長后所提出的各種需求;
第二,要推動經濟模式轉變,跳出“低水平”的矛盾陷阱。在環境經濟矛盾面前,部分國家和地區出現發展的“鎖定”效應,即在滿足生態環境質量的過程中,對經濟的持續發展有所忽視,這樣看起來似乎將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矛盾緩和了下來,但實際上是停留在低水平的增長均衡或陷阱中。
正確的“姿勢”是,我們仍然要堅持持續、穩定、有效的經濟發展,盡管貌似會讓經濟與環境之間越來越不均衡,矛盾越來越大,但實際上,這是在通過“壓力傳導”的方式逼迫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轉變。
事實上,并不是環保倒逼經濟轉型,而是經濟的真正轉型才足以倒逼環保,推動矛盾表現形式的螺旋上升。就此而言,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含義也正在此,那就是推動“美麗中國”的建設?!?/p>
(作者是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