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金秋時分,從朋友圈得到不少喜訊。很多朋友的孩子都進入了當地最好的學校,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中、高中都有。
在當地,這些學校都可以排進前十名—即便在北上廣深。為了上好學校,大家都花費不少“資源”,發揮了很大的“能力”。說實話,真心為他們高興,讓孩子上好的學校,這本身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
孩子上好學校到底好在哪里呢?以前,我不是很明白,但和一位朋友長談之后,我終于明白了。
他的孩子剛上當地排名前三的小學的一年級,這所學校是民辦的。你可千萬不要小瞧民辦學校,在中國很多東部城市,當地最頂級的學校很可能不是公辦,而是民辦。
他坦言,對孩子考進國內那些頂尖大學,或者拿到美國那幾所頂級牛校的錄取,并不抱太大希望。因為,從幼兒園到高中三年級,這是一場長達十多年的馬拉松式競爭,其中的偶然性很多,誰都很難保證最終勝出。
但有一點可以保證,就是好學校會讓孩子“受益”終身,即使沒考上好大學。他給出的兩個理由:第一個是,好大學能給孩子這一代帶來的“附加值”其實在降低。當然,那些個位數的頂尖大學或許是個例外。
從現實的角度看,下一代人的競爭,更大程度是資產增值和資源勾兌這兩方面的競爭,而這些競爭,必須“從娃娃抓起”,而不是大學。而且,這是可控的,而能不能上最牛的大學,這卻是不可控的。普通人必須抓住可控的那一部分。
資產增值和資源勾兌這兩方面的競爭,前提是你必須有資產,有資源,特別是前者。但是,它們越來越難由好大學或者說一份好工作帶來。其中原因,不用多解釋。
第二點,千萬不要忽視好的“大學前”學校教育給人帶來的“附加值”。而且,這種“附加值”在今后只會越來越大,甚至會很大程度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朋友這樣解釋其中的邏輯: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和你認識什么人有很大的關系,你越是認識大人物,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更進一層來說,你即使認識了大人物,但你什么時候認識的他,這同樣關鍵。認識他越早,越好。
三國和兩晉時期是中國貴族社會的一個小高潮,這個時候,上流社會的子弟都喜歡自稱和大人物是“總角之交”(兒童的發髻稱作“角”,“總角之交”指童年時代的好朋友)。如果第三人描述誰很牛,那也總會強調說,這個人和大人物小時候一起穿過開襠褲。
比方說,《三國志》里,孫策說“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晉書》里,形容何劭很有“背景”,便說他“少與武帝同年,有總角之好。”
從人之常情來講,孩童時期、青春期或者說越是年輕時期形成的友誼,盡管不一定都靠得住,但它們靠得住的概率的確更大。尤其對于相對上流階層的子弟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之間的交往更多的是共贏,而不是中層的攀比,以及下層的傾軋和嫉妒。
在19世紀下半葉,美國效仿英國的貴族學校形成了大量的貴族中學,它們只招收上流家庭的男孩,很少招收窮人子弟,盡管后者可能更優秀。在20世紀上半葉之前,美國的社會精英多數都是來自于這些貴族中學。實際上,美國當年最頂級的大學也主要招收這些學校的生源。
這些孩子最終形成了一個政經關系網,牢不可破,極大地削弱了美國社會的階層流動性。直到20世紀下半葉,美國出現了兩個潮流,才終于改變了這個狀態。一是政治逐漸左轉,頂級大學開始招收更多、天賦極高的平民子弟;二是金融市場大爆炸和互聯網崛起,造就了金融和互聯網新貴群體。
某種意義上講,人的成功有偶然,但有些趨勢或許是必然。聽完朋友的話,我有點恍然大悟的感覺。
你說呢?朋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