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2017年《財富》全球論壇將于12月6至8日在廣州舉辦。這是十九大之后,在中國內地舉辦的,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全球經濟界的盛會。1995年,《財富》全球論壇創辦,至今已舉辦十多屆。但2017年的這一次將具有極為特殊和重大的意義。
作為中國內地經濟“第三城”和最具親和力的一線城市,廣州不但展示自己,更是展示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決心。與此同時,全球經濟界也將借助論壇平臺“讀懂”中國經濟的未來路向。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重心加快了向太平洋兩岸的轉移步伐,中國穩定的環境和良好的市場基礎,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優質生產要素在這個國家的生產性地帶積聚和配置。中國一線城市已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球性經濟中心城市,但它們之中,也正在出現不同的發展路徑選擇。
廣州的路徑選擇無疑是極具“正能量”的:通過穩步推進樞紐型網絡城市的建設,營造全球最優質的營商環境和最合理的營商成本,為中國吸引最優質的全球性生產要素,也為全球提供了新的城市增長極。
實體強勁復蘇,催生新的機遇之城
《財富》全球論壇是全球經濟領域的一個響亮品牌,更是一種強大的機遇之城“發掘機制”。
1995年,第一屆《財富》全球論壇在新加坡舉辦,主題是“同一個商業世界”。彼時,新加坡距離國際性的金融中心尚且遙遙無期,而GDP也約為現在的四分之一。但90年代中期之后,新加坡步入高速發展快車道,20多年過去,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并列為國際性金融中心。
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國家,其崛起有很多偶然因素,但不容否認,《財富》全球論壇似乎有著某些“先見之明”。
其中奧秘不難理解。論壇定期在世界上選一個“熱門”地點舉行,參會的都是掌控或影響全球資源流向的“大人物”,如跨國公司的董事長、CEO、知名政治領袖和最頂級的學者等。換句話說,與其說是論壇“先知先覺”,不如說是這些處于信息鏈最前端的人群正在做出最及時的預判。
截至2016年,廣州的GDP已連續28年穩居一線城市第三位,僅次于上海和北京。在2017年上半年,廣州的GDP增量更達到了1047億元,這一增量超過北京、上海的993億元、952億元。
不過,一座城市的經濟不妨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經濟總量,二是經濟質量,三是經濟潛力—背后其實是營商環境。三者層層遞進,面向未來。在經濟總量上,廣州作為經濟“第三城”的地位不可動搖,這只代表了過去。
中國經濟有“三駕馬車”之說,即投資、出口和消費,其中,出口和消費最能體現實體經濟的狀況。消費代表著居民真實的可支配資金,特別是對未來經濟的預期。此外,中國的產業結構則決定出口必然是實體經濟最重要的晴雨表。
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廣州上半年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3.3萬元,位列全國主要城市第一,超過京滬深。顯然,和部分高房價擠壓了消費的城市不同,廣州人更有信心“花錢”,在為內需擴大盡一份力的同時,更為實體經濟貢獻一份銷售收入。
進出口方面,廣州表現更突出。2017年上半年,廣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5044.8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31.4%。其中,出口3142.4億元,增長34.8%,同期廣東省增長13.8%;進口1902.4億元,增長26.1%,同期廣東省增長14.6%。
尤其是出口,二季度,廣州外貿出口1660.9億元,季度出口值創歷史新高,增長38.7%,連續兩個季度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
必須一提的數據是,上半年,廣州市民營企業進出口2200.1億元,增長63.1%,遠高于同期的整體數據。在中國的部分地區,遇到經濟調整期,民營企業往往容易成為調整的“成本承擔者”。
但這種情況并沒有在廣州出現,相反,民營經濟得到了快速復蘇和發展。
另有數據顯示,廣州現有科技型企業15.3萬家,其中90%為民企;全市高新技術企業中有4600家為民企,占全市總量的比例為97%;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90%以上來自民企。
廣州民營企業群體的良好發展,既代表了廣州市場化改革的成績,即讓民企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機會,同時更代表著廣州經濟的未來潛力、活力,以及吸引力。事實上,對海外資本來說,其選擇中國城市既要看城市在中國的“政策優勢”,也要看“輻射優勢”,更要看“市場優勢”。
從改革開放開始,廣州就一直是中國民企最活躍的城市之一,這種“市場傳統”和“市場優勢”長期匯聚為了廣州對海內外資本的巨大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隨著廣州樞紐型網絡城市的穩步推進,廣州的“政策優勢”和“輻射優勢”也開始得到了加強。
新的發展策略,新的廣州
當今世界,一座城市的發展策略選擇既要著眼于區域,也要著眼于全國,更應該放眼于全世界。目前,中國和世界正在面臨兩個深刻的經濟版圖變遷,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無形的。
此前,《南風窗》曾指出,全球經濟重心將越發轉移到太平洋兩岸。這里有全球排名前三的主權國家經濟體,美國、中國和日本。同時,也有擁有全球年輕人口最集中、也長期被勤勞致富的儒家文化所影響的東南亞國家群體。
此外,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也在不斷融入這個經濟圈。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擁有。
廣州位于太平洋西岸生產性地帶的樞紐位置,它連接著中國腹地和東南亞。以廣州為中心向四周發散,幾乎可以找到大部分世界上那些最具前景的城市。往北是中國的北京和上海、韓國首爾、日本東京、中國的臺北,往南是中國香港、新加坡、吉隆坡,往西則是孟買、迪拜。此外,廣州和它們之間的航程不會太夸張。樂觀些說,如果沒有延誤,一個工作日內即可兩地上班。廣州正在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所要打造的三大樞紐之一是航空樞紐,這無疑是主動順應這種變遷的明智選擇。endprint
近年來,廣州的這種前瞻性布局,無疑是看到了這樣一個趨勢:太平洋西岸經濟區正在成型,而從地理位置、產業基礎來說,廣州都最有可能發揮一個生產要素配置的樞紐作用。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更是廣州難得的機遇。未來,“一帶一路”沿線將構建一個從太平洋西岸橫穿中東、非洲到歐洲大陸的國際經濟合作圈,這是一個公平、包容和互惠的國際經濟合作圈。無論從歷史傳統、民心情感還是現實的產業基礎、地理便利來說,廣州都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不可取代的關鍵起始點。
以上經濟地理的巨變,和國家規劃的悄然變動幾乎是同時的。以前,國家對廣州的定位是“華南中心城市”,但2016年年初,廣州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在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指出,廣州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可以看出,廣州的城市定位正在上升,廣州將承擔更重要的“國家責任”。
全球經濟版圖的變遷,除地理上的“有形”變遷之外,另一個無形的暗流是生產要素市場的扁平化,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國內都是如此。這種扁平化意味著,生產要素比如資金、人才和智力的流動將越來越沒有界限,而城市必須主動順應這一趨勢,才能搶占先機。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廣州一直都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中小企業群體活躍,市場氛圍濃厚,但不容否認,廣州經濟領域也存在一些遺憾,其中之一是大企業特別是民營大企業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是廣州需要補上的經濟短板。
同時,必須注意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分稅制和金融大改革之后,中國國內市場的要素流動特別是資金的流動開始越發扁平,而大企業也越發成為了吸引資金的最有力工具。中小企業固然是城市經濟的中堅和微觀基礎,但大企業更是城市經濟不可或缺的龍頭和發動機。
此前,《南風窗》也曾指出,除了對要素資源天然的強大吸引力之外,大企業、大項目還有強大的“技術外溢”效應和產業鏈的拉動效應,會提升一座城市整體的技術水平,并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
《財富》全球論壇,一個好開始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座城市如果要在經濟發展中獲得優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吸引大企業的入住。從近幾年的發展策略來看,廣州顯然看到了以前的遺憾,并不斷彌補這一遺憾,未雨綢繆,提前布局,搶占新一輪全球城市競爭的先機。
近年來,隨著廣州樞紐型網絡城市建設的穩步推進,國內外大企業開始不斷入住廣州,尤其以IT產業最為典型。
2017年3月,郭臺銘的富士康“第10.5代線8K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在廣州增城破土動工,投資610億。2017年9月,華為與廣州市白云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建云計算數據中心、云產業運營中心及云產業發展平臺,打造千億級新一代信息產業集群。
富士康和華為是全球IT領域最具代表性,也最具“中國優勢”的兩家企業,一家是全球代工第一巨頭,一家是全球第一大通訊設備制造商。有意思的是,他們都誕生于珠江東岸,而現在,它們的業務板塊正沿著珠江北遷。
營商成本合理、公共服務優良,這是中國一線城市不可多得的兩項優勢,而廣州兩者得兼。這也是廣州不斷吸引著這些北遷的巨頭的重要原因。
富士康和華為兩大企業巨頭的到來,意味著廣州在IT領域新機遇、新可能。因為,中國IT領域的創新發展路徑,很大程度就在于巨頭的帶動,首先是以巨頭為中心,建立一個“生態圈”,然后產生了技術的外溢和對中小企業群體的培育效應。比如,富士康增城項目就被業界認為,將可能在廣州拉動建成一個顯示技術產業集群,并衍生出醫療電子等新興產業。
另一個不能被忽視的趨勢是,除了富士康、華為北遷,中國的一些央企群體則在南遷,目的地正是廣州。廣州南沙自貿區是中國現階段最大的自貿區,也可以說是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改革試驗田。截止到2016年年底,南沙已引進了中遠散貨總部(世界最大散貨運輸企業)中交建國際總部、中鐵建南方總部等央企項目。
央企最中國金融體系的“寵兒”,同時也掌握著中國很多領域最好的技術和人才,它們的到來,將為廣州帶來更多的優質生產要素。更重要的是,這些最接近政策中樞的巨頭,如此看好一座城市,這背后必然意味著廣州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顯而易見,在愈發扁平的世界,外資巨頭入穗更是一個體現廣州吸引力和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風向標”。1988年,日用品巨頭寶潔進入中國,落戶在廣州。如今,外資巨頭掀起了改革開放之后進軍廣州的第二次熱潮。截至目前,思科(廣州)智慧城項目、GE生物科技園項目都已經在廣州動工,它們都將有望形成產值千億的產業集群。
優質生產要素的不斷積聚,這代表了國內外產業界對廣州的信任。這種信任反映在了廣州的世界城市排名上。
不久前,世界權威城市排名機構GaWC公布了2016年世界城市體系排名,在入選的361個世界城市中,廣州位列第40位,并首次被納入“Alpha-類”城市序列,這意味著廣州首次進入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除了GaWC排名之外,近兩年來,廣州在全球權威的城市排行,比如“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首次進入該指數)、科爾尼公司“全球潛力城市指數”(從78上升至56)等“全球城市英雄榜”上的排名都有飛躍性表現。
排名只是一個表面結果,廣州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是,這座城市已經下定決心,把未來的成長匯聚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偉大事業中去,給世界上所有具有商業雄心的人提供最平等的創業機會,最好的產權保障,以及最好的財富未來。
2017年《財富》全球論壇在廣州舉辦,這既是一個結果,即代表著全球政商名流對廣州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的看好。它更是一個開始,它將讓廣州借此機會又一次站到中國改革開放和全球城市競爭的舞臺中央,展示出一個新的廣州,新的機遇之城—面向世界,面向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