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競爭的國際化,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跨國經營,甚至跨國并購。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和帶動下,國家、區域和城市的經濟聯系被更深層次地串聯起來。
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倡議,“一帶一路”是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意義。它將整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資源,使得各方都將從更低的運輸成本與標準服務中受益。
當國際化趨勢來臨,提升企業國際化管理能力就變得非常迫切。本刊記者專訪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教授。丁遠是法國凱輝會計學教席教授,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并購素有研究。丁遠教授強調,全球所有的企業都將享受“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新的商業機會。
Q& A
N-南風窗D-丁遠
新的商業機會
N:“一帶一路”是當前中企出海的熱門區域,這里有英德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有更多的欠發達經濟體。在這兩類地區有什么樣不同的發展機會?
D:大家一提到全球市場,首先就會想到歐洲市場和美國市場。歐洲市場與中國市場的互補性很大,中國現在消費升級、服務升級,歐洲的技術和品牌對中國來說市場價值非常大。
按照世界銀行對全球經濟體GDP正常增長的預測,到2020年,亞洲新興經濟體會達到一個爆發式的增長。這個亞洲新興經濟體中,最核心的就是中國和印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在市值上超過美國的互聯網公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為他們倚靠的是中國廣闊的市場。未來全世界主要的中產階級人群主要就分布在亞洲新興經濟體當中,而北美洲和歐洲的這部分人群的增量會變得很微小。再往后發展,來自中東和非洲的機會也在逐漸增加,這些地區將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N:在規避政治、政策風險方面,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有所不同嗎?你對中企有何建議?
D:事實上,民選國家和相對比較權威的國家之間有很大差別。在民選國家不要對政府給予太大希望,比如在德國和瑞士。在他們市場經濟中,政府不對企業做什么干預。這些政府也沒有辦法給予你優惠和補貼。其次,要避免的風險就是不同政治利益之間的炒作。同時在國外選舉的敏感期,千萬不能把企業變成媒體的焦點,防止被一些候選人當作政治資本利用。
“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N:為什么有這么多企業堅持走“國際化”的路徑?你覺得“國際化”的路徑具體該怎么走?
D:按照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的水平,已經到了一個大量對外投資的時候了,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的必走之路。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特別是推出“一帶一路”倡議后,“走出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如何讓對外投資保持平穩發展?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企業自己做決定,企業也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
中國企業堅持走“國際化”路徑是為了尋求資源和能力,升級能力以更好地在國內市場競爭。那么海外收購如何更好地來拓展中國市場?要通過外力,通過國際化和海外資源來獲得能力,應用發展于國內市場。企業的能力升級以后與其他本土資源,包括低勞動力成本和資金成本等相結合,再與國際市場對手競爭。國際拓展的過程,也就是將中國優勢應用于全球的過程。在中國的企業當中,唯一一家走完了這個循環的企業就是聯想的個人電腦業務,它完成了IBM收購,中國市場海外市場雙輪計劃,最后成長為全球化的PC公司。
N:從執行層面來看,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具體的問題?
D:企業并購的時候,可以問自己兩個簡單的問題,但其實很多人都答不上來。第一個問題,你知道現在的東家為什么要把公司賣給你?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你可以自己去找個第三方行業咨詢公司,讓他們為你做出報告,包括這家公司的經營情況、售賣的意圖等等。第二個問題是,憑什么你比現在的東家要做得更好?你付出了溢價獲得公司,如果經營得僅跟老東家一樣或者更糟,這是不創造價值的。
從執行層面來看,企業對目標行業要有深度的了解,包括行業的周期,對供求的動態跟蹤,還要理解行業的前景。很多企業使用的數據往往都是靜態的、滯后的,導致企業在做決策的時候也是后知后覺,等決策出來的時候,市場的供求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對企業決策來說是很致命的。在行業前景的問題上,也千萬不要想著“逆水行舟”,要學會“順水推舟”,找準風向順勢而為。
此外,對目標企業的行業地位一定要認清,企業有沒有提升的空間,技術和研發能力也是考察標準之一,研發能力則代表其未來。其次要了解目標企業的人心,管理團隊的能力和穩定性如何,看看能否建立一些合理的激勵制度把他們留住。最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收購方公司的文化契合度及協同效應。在并購定價的問題上,用清算法尋求自然資源。用持續經營法來尋求能力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更關心目標企業的利潤情況和盈利前景,而非規模大小。
經濟的一體化
N:中企出海需要金融機構助力,有人認為中國的金融機構正在崛起,但也有人認為中國的金融機構尚且不具備縱橫海外的實力,你認為呢?
D:中國的金融機構海外發展的難度還是很大的,最大的難度就是中國金融機構的國內市場太大,造成金融企業去海外拓展的動力不足。很多英國、法國的金融機構向外拓展是因為國內市場很小,迫使他們必須去做跨國的業務。但像美國的富國銀行海外業務也相對比較少。此外,國內商業銀行的業務比較單一,很多海外企業的需求他們滿足不了。很多金融上的配置都需要外資銀行來做,中資銀行參與的不是特別的多。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金融機構海外拓展不是自己去國外創辦,多是通過并購的方式,建立海外業務機構。但是這一塊中國發展得也還是比較慢,可能還是與監管上的限制有關。endprint
N:中國現在的資本管制,在未來會放松嗎?
D:按照周小川的說法,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監管部門究竟要管什么,如果更多的是盯著一些非常指標性的東西,比如匯率,那么壓力會很大。這是監管的一個哲學思想的問題。去年對海外投資的限制主要是看到外匯儲備急劇下降,今年主要是因為金融風險的問題。政府本身的干預是對的,很多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過程中確實存在問題,企業買來長期的、沒有流動性的資產,甚至很多資產都是溢價的。
政府的決策在短時間內可以解決問題,但長遠來看,投資還是屬于企業行為。按照中國的經濟結構和企業發展水平,現在已經到了對外投資發展的時候,未來中國出去一千億美金很正常。讓企業自己去做這個決定,而不要出現“一放就死,一抓就亂”的局面。“放”和“抓”的干預容易讓企業不做投資,或者讓企業做投資不承擔責任。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需求,政府可以讓商業機構去做自己的判斷。
N:一般民眾最初認識到“一帶一路”的時候,就是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走出去。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D:“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都處于發展初期的狀態,投資不足的時候需求也不足,這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形成一個發展的良性循環。中國的發展模式就是,由政府主導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一系列現代化建設來拉動消費,降低區域和外部溝通的成本,刺激了消費后帶動了就業,帶動房地產的增值,給金融帶來了更好的抵押物,促進金融的發展。這個過程培育了需求,刺激了消費,創造了就業。
肯尼亞有一條中國承建的新的鐵路建成通車,東起肯尼亞海港城市蒙巴薩,西至首都內羅畢,貫穿肯境內8個郡。它將作為東非鐵路網的第一段,直插非洲腹地,成為連接沿海與內陸的重要交通樞紐。比較一下鐵路建設前后就會發現,這條鐵路基礎設施徹底改變了整個地區的經濟面貌。鐵路沿線火車站的地價就開始漲起來了,貨物流通以后,交流就暢通了。這是從一個動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些國家窮,就是因為交流不暢。
而且,中國這一次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入和原來這些國家殖民地時期宗主國的投入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宗主國的投入是單線聯系的,僅僅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接。這些國家之間從未有過區域性整合的考慮,而中國就在做這件事,對整個區域基礎設施進行一體化的整合。無論是在中亞還是東非地區,中國都是在進行一體化的建設。這些區域第一次在歷史上產生了真正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批量經濟的價值。
除了硬的基礎設施外,還有許多軟的基礎設施,包括通訊、電力、網絡等。現在從國內的工商銀行美元轉賬到南非的標準銀行只需要15分鐘,但是我在巴黎的一個銀行轉賬給在巴黎同一銀行的朋友賬戶,第二天才到賬。可見,基礎設施建設都大大提高了所在國家的效率。
“一帶一路”倡議將成功的中國發展經驗帶到沿線地區,將拉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整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資源,各方都將從更低的運輸成本與標準服務中受益,同時可以解鎖東南亞、南亞和中亞、中東歐和非洲市場,促進貿易、資本和貨物的流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