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杰
英文 1.2 萬元,邏輯數學 1.4 萬元,舞蹈 7000 元,看圖說話 1.1 萬元,繪畫 6000 元……一年各類補課就要 5 萬元。近日,網上曬出的一張補習賬單令人咋舌,曬賬單的母親感嘆:“養的不是孩子,是臺碎鈔機。”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與家庭,被花費巨大、花樣百出的校外培訓綁架?“燒錢式”教育對教育公平和素質教育的損害究竟有多大?暑假里,媒體繼續關注補習班問題,再次燒起了家長內心的一把火。(7 月 25 日《羊城晚報》)
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教育培訓市場已達萬億元的規模。如此巨大的培訓市場,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培訓市場亂象橫生,一些課外輔導機構為了利益,過度夸大培訓的價值,無視國家教育改革的方向,仍然搞應試教育主導的培訓,將孩子的補課異化為“燒錢式”教育。出現這種不健康的教育方式,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家長的教育觀念有關,又與當前的評價體系建設、教育資源配置等有莫大關系。
教育不僅僅包括傳授知識,還包括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而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依靠家庭教育。如果父母過于急躁,將教育異化為比拼金錢,那么一些父母就有可能透支家庭收入來實現補習班的升級,結果就是家長壓力過大,最終將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當整個家庭都陷入教育焦慮時,最終受傷的還是孩子。
有媒體曾對家長如何看待暑期的各種補課進行調查,51.39% 的受訪家長認為“感到無奈,應試教育下的產物”,26.39% 的受訪家長認為“很好,有助于孩子生活的充實和成績的提升”,僅有 19.44% 的受訪家長認為“不好,完全是增加孩子負擔”。由此可見,超過半數的家長其實也意識到暑期過量補課對孩子不好,但迫于“應試壓力”,只好無奈而為之。從這個角度來說,單方面要求家長轉變觀念、遵循科學教育理念,似乎有點掩耳盜鈴的意味。
盡管素質教育、考試改革已經推行許久,但多元的評價體系仍未建立起來,孩子能否讀一所好高中、考上一所好大學,最終還是要看分數,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家長自然會產生焦慮。一位家長以“博弈論”來描述“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怪圈:教育部門呼吁減負,對于家長和學生來說,選擇有以下三種——所有人都減負(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其他人減負你增負(背叛),你將取得相對優勢;其他人增負你減負(背叛),你就會處于弱勢地位。權衡利弊之后,家長有可能選擇合作么?絕無可能,只會互相主動增負。針對這些問題,教育管理部門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制定出臺更為科學合理的考試評價制度,改革人才選拔方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整體扭轉應試教育的思維和風氣。
同時必須看到,導致家長焦慮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當前的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學校教師良莠不齊。孩子進不了好學校、好班級,家長自然會想盡辦法為孩子“挽回局面”,加上課外補習機構的過度宣傳,導致許多家長陷入“燒錢式”教育的怪圈。為此,政府部門應該做好統籌規劃,加大教育投入,擴大并均衡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培訓更多優秀教師,努力回應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不斷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同時,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還應做好對家長的教育引導工作,建立家長學校,完善家校溝通機制,引導家長端正育兒心態,遵循科學教育規律,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課外補習市場亂象已到了必須治理的時候。以盈利為目的的教育方式,已經對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產生負面影響。對此,政府管理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監管,從嚴格審查資質、規范宣傳廣告、合理控制價格等方面對課外補習市場進行治理,在監管層面遏制“燒錢式”教育的出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