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吳泓有關“讀整本的書”的思想,認為吳泓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的教育理念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指出吳泓“讀整本的書”的思想對當下語文教學具有啟發性和示范性,值得借鑒。
【關鍵詞】語文教育 整本的書 網絡平臺 專題閱讀 完整經典 讀寫一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020-02
吳泓是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新安中學的語文特級教師,自 2001 年開始,在高中進行“高中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實驗,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網絡平臺、專題閱讀、完整經典、讀寫一體是其專題研究性學習的四大特征,而“讀整本的書”也是其專題學習的常態。了解、研究吳泓“讀整本的書”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語文教育的教學效率,改善語文教育的不良現狀。
一、學生“讀整本的書”的必要性
閱讀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成長,但如今中國的閱讀現狀是令人堪憂的。不僅很多大人不讀書,大部分學生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閱讀層面很膚淺,知識面很狹窄,閱讀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整本書閱讀”漸漸成為中學語文教育的一種補救措施。
(一)目前教材存在的缺陷
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講:“語文教學如果存在大規模、集團化的問題,一定不全是語文老師的問題,一定與語文課程體制、語文教材設計得不合理有關。”多年以來,語文教材“單篇短章”的特點使得語文以單篇教學為主,課文間在形式和內容方面聯系松散。研究發現,語文教育效率之所以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因為語文教育缺乏系統性。1942 年,葉圣陶先生在《論中國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指出:“國文教材似乎該用整本的書,而不該用單篇短章……退一步說,也該把整本的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雖然現在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以專題為主,但其整體性仍然有限。
如今單篇教學的語文教材雖是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更多的內容,但古人云:“欲速則不達。”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只見一木而不得見整個森林,眼前的一角很難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要想使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思維的訓練也就無從談起。吳泓認為:“今天的語文教育,應該摒棄那些非經典之作的語文學習,摒棄那些攔腰折斷、割裂經典、急功近利的‘應試閱讀,還要拒絕那些快餐式的閱讀對學生的侵蝕。”
(二)學生思維成長的需要
吳泓認為:“學生的思想來自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閱讀。”“‘讀什么決定了學生想什么,‘想什么決定了學生說什么和寫什么;學生的思想質量和寫作質量,取決于他們閱讀的質量,也決定了他們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教材以“單篇短章”的形式呈現,內容雖然較多,但多而不專,不宜養成學生心志專一的性格。并且,學生讀慣了單篇短章,讀長篇的文章時就會覺得很吃力。而“讀整本的書”,則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閱讀的定力和習慣,“心志可以專一,討究可以徹底”。在吳泓的教育理念里,閱讀就像“煲湯”,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要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或了解一個人物或了解一件歷史事件。通過全面了解后,認識得到積累,思考能力得到提升,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人。中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通過對經典之作的深度閱讀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真切的感情、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辯證的思維。
二、吳泓“讀整本的書”思想的主要內容
吳泓對“讀整本的書”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讀完整的一本書。以下從吳泓對“整本的書”的定義及其語文教育實踐兩個方面來論述吳泓“讀整本的書”的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吳泓對“整本的書”的重新定義
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有很多,高中學生的時間又很有限,讓他們無選擇、無目的地廣泛涉獵也不切合實際。因此,吳泓對“整本的書”有他自己的看法:“考慮到學生在一定學段內要能夠在語言、思想、人格三方面得到均衡發展,我對專題學習的‘整本的書作了重新的定義,即把專題學習的‘整本的書分成以下幾類學習材料。第一類是‘整本的書,如《論語》《邊城》《雷雨》等;第二類是一本書中部分篇目的組合,如《詩經》專題選讀《關雎》《蒹葭》《氓》《靜女》《桃夭》《木瓜》《采葛》《君子于役》《子衿》《將仲子》《溱洧》《擊鼓》《伯兮》《無衣》《黍離》《采薇》《碩鼠》《東山》《芣苢》《伐檀》,共二十首;第三類是同一作家多篇作品的組合,如讀魯迅專題的《吶喊》《彷徨》,選讀《狂人日記》《在酒樓上》《示眾》《藥》《祝福》《傷逝》《孤獨者》《阿Q正傳》,共八篇。”為了讓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培育思維和生成思想,吳泓整合了很多的學習材料,包括作者及與作品相關的背景類材料,對作者或作品進行鑒賞或解讀的文章,與傳統觀點相左或沖突的評價類文章,以非文學領域的視角來解讀作者或作品的文章,以及往屆學生的習作。
(二)吳泓對“讀整本的書”的實踐
蔣廷黼的《中國近代史》是吳泓于2001 年第一次在語文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讀的“整本的書”,到現在歷經 16 年。期間吳泓進行了反復篩選與實踐,最終選定了三組 28 個專題,涉及的范圍包含古今中外。第一組是中國古代 9 個專題,包括《詩經》《楚辭》《世說新語》《紅樓夢》,陶潛、李白與杜甫、韓愈、蘇軾、王安石。第二組是中國近現代 9 個專題,包括《中國近代史》(蔣廷黼)、《吶喊》《彷徨》、《雷雨》、《邊城》、《呼蘭河傳》、《圍城》、中國當代詩歌,穆旦、張愛玲。第三組是外國 10 個專題,包括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海明威、卡夫卡、伍爾芙、加繆、里爾克、《百年孤獨》、《等待戈多》。
吳泓專題學習沒有固定的模式,整體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師生一起在讀書,“讀整本的書”,而不是只言片語;師生一起在思考,思考閱讀的內容,思考閱讀的意義;師生一起形成語言,達到“精神和言語共生”,這也是吳泓的教育觀。總結吳泓的專題教育,得出基本的操作程序為:導讀、奠基與拓展(包括泛讀概述、精讀原作、網上研讀)、再讀與深解、選題與寫作、深度體驗。吳泓為學生提供了“家園網”網絡學習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既有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創作,又有思維挑戰性的評述類文章。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可以完成“泛讀概述”“網上研讀”的任務,通過廣泛的閱讀形成批判性的思維。學生的習作在“家園網”上完成,師生、生生之間都可以進行評論與指正,學生在互相批改中得到進步。最后的深度體驗能使學生通過朗誦、表演等形式展現自己在閱讀中得到的感悟,深化學生的思想。吳泓的課堂具有可操作性,并且使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endprint
三、吳泓“讀整本的書”的思想對當下語文教學的啟示
吳泓的實踐為一線教師樹立了榜樣,他自身的學識及人格魅力也促使其他教師反思自身的不足。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對教師與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語文教育的現狀及吳泓的成功案例,它給我們以下啟示: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其實對教師有著很高的要求。
首先,教師的閱讀量要充足,閱讀面要廣,只有教師閱讀經驗足夠豐富才能給學生的閱讀提供有效的指導。為了做好《詩經》專題,吳泓前后看了姚際恒的《詩經通論》、聞一多的《詩經研究》、余冠英的《詩經選譯》、金啟華的《國風今譯》、程俊英的《詩經譯注》、褚斌杰主編的《〈詩經〉與楚辭》、金性堯的《閑坐說詩經》等。報刊、書籍、網絡等媒體上與《詩經》相關的內容吳泓也拿來讀,最后選擇出供學生來讀的材料。為了更好地開展《論語》專題教學,吳泓先后讀了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南懷瑾的《論語別裁》、錢遜的《儒學圣典—〈論語〉》、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朱瑞芬編著的《人生智慧海—〈論語〉今讀》,以及《從教〈論語〉說到讀〈論語〉》《讓我們走近孔子》《管窺〈論語〉》等文章。吳泓能夠做到、做好“高中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這與他飽讀詩書的底蘊是分不開的。
其次,教師要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對閱讀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自己的教育工作有自己的獨特感悟。葉圣陶先生說:“自己的方向還沒有定,卻要引導他人;自己從事的事業的價值還沒有理解,卻要做這項事業,陶冶他人。”這也是目前語文教師最缺乏的東西——明確的人生觀和修養功夫。有些語文教師除了教材和教參之外也很少讀“整本的書”,并且缺乏自己的獨特的見解,大部分時候只是在充當知識的“搬運工”,把從其他地方看到的評論完完整整地搬到學生面前。這樣的語文教育使學生感受不到閱讀的魅力,更感受不到通過閱讀帶來的思想升華。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對教師自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于漪老師曾說:“胸中有書,目中有人。”只要教師愿意為教育事業努力,愿意為了每個孩子的成長助力,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育有所改善。
(二)提高“讀整本的書”的可操作性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像吳泓這樣拋開教材來上課的教師只是少數,因此“讀整本的書”在教學實踐中也很難落到實處。20 世紀,現代語文教育先驅葉圣陶、蔣伯潛等,已經認識到了‘文選式教科書的不足,并經過對教材的反思提出了‘整本書閱讀的概念。但“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中學‘整本書閱讀還處于理念多于實踐的‘口號階段,操作層面的‘整本書閱讀對于多數一線教師而言還是一個‘新概念。”吳泓能將“高中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落實到實處,并取得了較高的成效,這與吳泓自身的文化底蘊、敢于挑戰的勇氣及有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規劃密切相關。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是一項艱巨又充滿挑戰的工作。一個教師自身的影響力是有限的,雖然吳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不能使得全國的教師都做到如此。語文教師只有通過自身努力,大家一起去做才能使整個教育得到改善。
提高“讀整本的書”的可操作性,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可以由部分語文教師先行實踐,漸漸地再啟發帶動其他教師行動。在學校的范圍內,可以成立閱讀社團,由老師和學生商議共同制訂閱讀專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自身興趣的引導下選擇加入閱讀專題活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和閱讀后的寫作。班級內部也可成立閱讀小組,同樣的道理,以興趣為學生選擇的方向標在師生共同制訂的閱讀專題中。閱讀的時間分為課內和課后,課內根據學校或班級自身的情況制訂每周的閱讀時間,課內盡量不少于每周四小時。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既不影響教材的使用,又避免部分教師對“讀整本的書”望而卻步,科學、合理地引導使學生“讀整本的書”,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語文教育改革是條漫長又充滿挑戰的路,但結局的浪漫與美好使我們不能停止前進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劉川江.吳泓語文專題式教學評述[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吳 泓.學生的思想究竟從哪里來?—兼談閱讀什么作品可以使學生形成思想[N].中國教育報,2011(5)
[4]吳 泓.專題百問:教學實施中的行與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6]張小兵,倪 峰.走向操作層面的“整本書閱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6(9)
【作者簡介】李文卿(1992— ),女,漢族,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責編 盧建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