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物理課堂教學實際,分析高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面臨對學習內容的不適應、將數學知識遷移到物理學習中的不適應、學生的理解能力差等制約因素,進而提出高一做好目標規劃、縮短學習適應期、多層次教學、注重滲透物理方法等相應策略。
【關鍵詞】初高中物理 銜接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027-02
高中物理難學、難教,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如何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有效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一直是物理教師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筆者在長期的物理教學中發現,由于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綜合性比較強,在學習物理知識、研究物理問題時,會經常用到大量的數學知識,物理概念描述言簡意賅,學生往往理解不透徹,也就是說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等等。所有這些,都阻礙著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
一、高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面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學生在高中物理學習中的現實障礙
筆者結合物理課堂教學實際,對高中學生物理學習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高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面臨以下現實問題:
1.學生對高中物理學習內容不適應
初中的物理教學主要以現象教學為主,多以日常、直觀了解的物理現象為主,所以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物理現象也不難,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也與生活中的感受和體驗是相同的。因為難度有限,所以對數學能力的要求也比較低。例如:初中學習時要求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但一般只做同一個物體上并且是二力平衡的受力分析,也就是兩個同一直線上力的分析,這時,只需要學生知道二力平衡應該滿足什么條件就可以了。到了高中物理的學習相比于初中來說就復雜多了。例如:同樣是受力分析,高中就要求多個共點力的平衡問題,就是說要對一個物體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力進行分析,甚至還要對連接體進行受力分析。而更為重要的則是高中物理知識相互關聯性強,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就要求學生在高中的物理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好基礎,將所學知識層層積累,逐步提高。這就要求高中學生要有更高的邏輯推理和歸納演繹能力,而這些提升了學生思維上的臺階,造成學習困難。
2.學生的數學基礎差和將數學知識遷移到物理學習中的不適應
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薄弱,具體表現在:基本數字運算能力差,解方程能力弱,用三角函數解直角三角形不會或不熟練,數學表達式的含義不清,文字運算就更是不能理解了。例如:運動學中 V-t 圖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表達式是 V=V0+at,類似于數學中的 y=b+kx,但具體到圖像問題中學生就不能理解。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初中數學中雖學了這個內容,但卻沒有用來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斜率的概念和計算公式也沒有明確要求,學生對此一時很難適應。
3.學生的理解能力差
物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除對數學知識的遷移應用有較高的要求外,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制約學生學習的一大因素。具體表現在:①學生整體呈現比較浮躁的狀態,不能認真閱讀試題,分析題目敘述的模型及含義,題目稍長就不能做到認真閱讀。②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弱,關聯詞含義不懂。比如:“只有發生了彈性形變的物體,才會產生彈力”,正確理解應為“發生彈性形變是產生彈力的前提,是必要條件”,因此這句話是對的,而學生卻不能理解這一點;又比如“不管物體是否受空氣阻力,只要物體下落的高度相同,物體落地時的速度就相同”,這顯然是一句錯誤的敘述,而學生理解為“不管物體是否受空氣阻力”就是“忽略(不計)物體所受的空氣阻力”,因而認為是正確的。③讀題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前讀后忘,讀完題腦子里一片空白。④讀題抓不住關鍵詞,分不清語法結構。
4.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
調查發現學校學生對物理學習普遍興趣不濃,認識不到學習物理的重要性,沒有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和意識,再說遠一點,對自己的高中生活沒有規劃,沒有目標或目標不是很明確。少數學生雖然喜歡學物理,但迫于思維能力及數學基礎薄弱,學習起來非常吃力,時間久了,也就失去信心了。
二、針對初高中物理教學的不同做好教學銜接的應對策略
充分研究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做好高中物理教學的實際策略,要提升學校學生的物理成績,就必須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排除障礙,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從目標規劃做起,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重塑學生自信
升入高中,學生的心智發育更加成熟,更加懂事了,也更明確自己要干什么了,學習上也要由初中的“要我學”轉化為高中的“我要學”,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心中要有明確的方向,準備考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要考入該大學該專業高考成績需要達到多少,每門課成績要達到多少,所有這些,從高一開始就要有所思考和規劃。細節養成習慣,習慣決定命運。我們要把學生的習慣養成作為高一學生教育的重點,引導學生形成科學高效的學習、生活習慣,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記好筆記,課后要按時完成作業,還要有計劃地進行章小結、周小結、月復習。而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學習生活更是高效學習的保證,從細節做起,消除障礙,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重塑學生自信。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縮短高中學習的適應期
俗話說:“興趣才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對于新時代的高中生來說,他們對新鮮事、新思想的獵奇心理是非常強的,這些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在某些方面也是有積極作用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學生的獵奇心理,利用身邊的物理現象,通過各種手段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求知欲望。例如講到慣性時可以結合我們身邊的交通事故分析事故的成因及預防措施,講到圓周運動時則可以引導學生試一試、做一做“怎樣使碗中的水在碗口向下時不倒出來”,之后老師再播放水流星視頻,講解其中的原理。這樣聯系實際教學,使學生覺得學習不再單調乏味,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不自覺地就適應了高中的學習。
(三)多層次教學,放緩坡度,增強延續性,促進知識螺旋式上升
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各方面都面臨著過渡與適應的困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一蹴而就地掌握,做到一步到位,而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放慢教學進度,放緩學生學習的坡度,循序漸進。學生數學基礎薄弱,就要在用到相關數學知識時進行補充講解,如講到運動圖像時,要復習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及其圖像;講到力的合成與分解時則要設計解直角三角形的專門練習題進行練習,并結合物理問題講解怎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在講解物理問題的解決方法時,則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循善誘,由淺入深。例如在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時,就要注意控制教學的進度,先分析物體受一個力的情況,再逐漸拓展到物體受兩個、三個力的問題;先練習水平面上的動力學問題,再逐漸深入到斜面問題;先研究單個過程的動力學問題,再逐漸深入到多過程動力學問題等。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備課,精心設計例題和練習題,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每個學生都有所進步,使他們獲得成就感。
(四)滲透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教學,使學生盡快入門
學好每一門學科入門都很重要,物理是一門邏輯嚴密、規律性很強的自然學科,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時刻滲透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準備。物理思想與物理方法的建立和訓練,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利用嚴密的邏輯推理進行大量的練習和解題。
現在的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不會分析物理情景和過程,只會生搬硬套公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講解習題時要重點講清楚解題的思路,詳細分析物理過程,并把所講解的知識用示意圖的方法模型化、具體化,讓學生逐步建立起正確的物理模型、解題思路。教師示范性地寫出解題過程和步驟,切忌認為問題簡單,就直接在黑板上寫出公式。除此之外,要重點培養學生的作圖習慣。我們都知道靜力學要作受力分析圖,運動學要畫出運動過程圖,動力學則要求以上兩點都要具備,所以,要盡可能形象直觀地放映物理過程。例如傳送帶上物體的運動問題,就要分段解析,哪一段是加速,哪一段是勻速,教師要示范性地詳細板書說明并講解解題過程,做到圖文并茂,清晰明了,這樣便于學生課后復習歸納。
總之,要充分析認識物理學科的特點,了解高一學生學習物理的實際情況,正視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困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規律,多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地引導和幫助學生跨過初高中物理銜接過渡的臺階,突破高中物理教學的現實障礙。
【作者簡介】許開明(1972— ),男,大學本科學歷,甘肅省酒泉師范學校講師,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