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英姿 覃美鴻
【摘 要】本文以上林縣職業學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研究對象,探討職業技能培訓的教學技巧,以突出動手能力培養為切入點,針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現狀與技能水平,充分挖掘培訓內容的思想性和科學性,通過教學技巧的凝練和培訓方法的創新,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率,為縣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 技能培訓 教學技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043-02
教學技巧一直是學校中心工作的永恒話題。其理由:一是當今時代以知識爆炸為特點,知識老化、技術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作為以服務經濟發展為己任的職業教育,其教學內容不斷更新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內容的更新又不斷影響和制約著教學手段和方法,使與其相應的教學方法不斷充實和完善。二是隨著教育理論和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的結構和形式也發生深刻的變革,與其相應的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完善和延伸。三是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差異,由此帶來千差萬別的學習差異。針對個性特點,有的放矢,是教學活動的最高境界,使得教師不懈追求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況且,待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一般都具有文化基礎知識差,職業活動習慣積淀少的特點。面對著技術含量高、課程難度大的職業培訓,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地掌握一項技能,就得借助培訓過程的教學技巧,促使培訓效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技巧一:突出動手能力,追求最大效益
一方面,我國職業培訓課程習慣于傳統職業教育的三段式: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這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造成理論脫離實際,這種按學科傳授專業知識,對職業活動而言,是碎片化知識,不經過梳理就不能形成專業知識,更談不上把這些專業知識應用到職業活動中。另一方面,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效果與傳授途徑高度正相關。假設學習者處于最佳學習狀態,那么學習途徑分別是:聽+看+做,對應的保持效果分別是 35%+50%+90%。顯然,僅當耳、眼、手同時并用,才能取得學習的最高效益。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把每一節課的設計著眼點放在“聽、看、做”三者相結合上呢?正是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原因,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我們以突出動手能力培養為切入點,針對待轉移勞動力的現狀、知識與技能水平,把專業知識和技能操作融為一體,模擬真實工作場景進行培訓。例如,本校在為縣糖廠開展的電焊工培訓中,把實操培訓課堂搬到糖廠。通過真實工作場景,把相關安全、理論知識和實際焊接練習融為一體,在工人掌握基本焊接技能以后,結合糖廠工作需要進行實地焊接操作:從焊機的準備、安全防護、操作過程到撤離現場等,一一進行現場演示、講解。這種“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的模式,與傳統三段式培訓模式相比,不僅改變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端,而且按工作過程培訓,把崗位要求和行為規范融入專業知識技能培訓中,實現零距離向企業輸送學員的目標。與以往勞動力轉移培訓相比,學員不僅上手快、企業愛,而且合格率高,合格率比以往提高了 10 個百分點 。
技巧二:案例引導,興趣為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員獲取知識技能的興趣點,可以減少學員獲得知識的疲勞,可以降低教師組織教學的難度,可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興趣點源于教師對教學內容把握的深度和廣度,源于教師對培訓學員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源于教師對學員心理活動的體驗程度。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在探索職業技能培訓技巧中,我們始終要求培訓教師與學員廣交朋友,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實際、認知水平和求職欲望,抓住他們的興趣點,通過歷史故事、成功案例、他人經驗等形式,導入課題,引人入勝。 例如,本縣喬賢鎮綠浪村六榮莊建檔立卡貧困戶覃氏兩兄弟,自幼喪父,家境貧寒,為了脫貧致富,讀完小學就早早外出打工。由于沒有文化和技術,多年來一直從事苦、臟、累、險工作,不僅待遇低而且體力消耗大,現漸感力不從心。當他們知道家鄉舉辦電焊工培訓班后,毫不猶豫地返校報名。由于文化水平低,在學習中非常吃力,屢想放棄。但培訓教師緊緊抓住他們想“脫貧致富”強烈心愿,并對電焊工感興趣的特點,一方面從生活上關心他們,另一方面從學習上幫助他們,經過一個多月的刻苦努力,兩兄弟終于考取了電工作業的上崗證和等級證。兄弟倆再次轉移就業,哥哥在本地從事機修焊接,弟弟到廣東江門當電工,兄弟倆月收入 8000 多元,比培訓前提高了50%。不僅使家庭脫貧,而且他們的勵志故事還被人們傳為佳話。
又如在講述“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時,教師利用條形磁鐵、螺旋管線圈和靈敏電流計等實驗器材,重新演示法拉第在英國皇家科學院做的實驗,并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向學員講法拉第當年在英國皇家科學院做實驗的故事。用故事的趣味性,激起學員對專業知識的興趣;用故事的思想性,喚起學員對發電機原理的思索。整堂課下來,通過故事的興趣連線,把師生雙向互動緊緊聯系在一起。
技巧三:抽象知識形象化,基本原理通俗化
如果說“案例引導,興趣為師”是教學技巧的方法表現,那么把“抽象知識形象化,基本原理通俗化”則是教學技巧的技術體現。其操作難度在于教師如何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和科學性,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認知水平和實際經歷。比如電工培訓中的“電流”概念,既看不見又摸不著,這一關鍵的抽象概念,對于后續建立電位、電壓和電能等概念至關重要。為了形象化,人們通常類比看得見、摸得著的“水流”概念來進行解釋,繼而建立水位、水壓、水能的概念。經過這樣的抽象知識的形象化處理,學員不僅理解快、掌握好,而且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本質特點全然盡收。又如電工培訓中給學生講述電機原理時,關于導線(線圈)、磁場方向和導線受力方向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左右手定則來判定:電機處于“電動”狀態時用左手定則判定、電機處于“發電”狀態時用右手定則判定。可是學員學完之后,通常還搞不清楚何時伸左手、何時伸右手,在這一點上混淆不清。據此,我們向學員提供了乒乓球的標準發球動作——左動右發(即左手拋球、右手發球),寓意左手定則用在電動機,右手定則用在發電機。這一通俗化的記憶處理,讓學員全然釋解,再也不必為何時伸左手、何時伸右手而發愁。
當然,把抽象知識形象化,基本原理通俗化并非易事。首先,類比的形象事物與抽象知識要具有可比性,類比的通俗表述與基本原理要具有相連性;其次,形象化通俗化的事物一定是學員非常熟悉的;再次,在形象化和通俗化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度”,過度的形象化和通俗化,反而不利于新概念的建立和對新原理的理解。
技巧四:感情催化,智力開花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情感交流互動的活動,感情交流越全面,對學員技能的提高也就越快越全面。著名的心理實驗——羅森塔爾效應揭示了這一規律。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 50 年多前,從小學的一至六年級各班隨機抽樣了三名學生,向校長和相關老師提供了“最有發展前途者”的 48 個人名單。要求他們保密,以其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8 個月以后,羅森塔爾對這 48 名學生進行復試,結果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較大進步,且性格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跟別人打交道。隨機抽樣的結果之所以產生如此神奇的效應,羅森塔爾是這么解釋的:相關老師收到“最有發展前途者”名單后,通過態度、表情、體諒等情感因素,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學生,學生則給老師積極反饋,如此循環反復,學生的智力、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由此促使學生都取得了進步。這個實驗的結論是,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本著這一理念,我們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改變因培訓時間短、任務重而忽視情感交流的做法,通過強化管理,加強情感交流,切實幫助學員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利用情感催化,促使學員的智力開花結碩果。如前面說到的覃氏兄弟“脫貧致富”的案例也蘊含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從一個側面充分展示了教學技巧是一個集教育思想、行為手段、語言表述等諸多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技巧,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在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所以“教學技巧”是永恒的話題,需要廣大教師不斷探索。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