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素彬++朱珊++張宇晴
【摘 要】 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的當代,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各國政府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公司領導層必須面對的難點,更是提高企業環境競爭力的關鍵。針對當前的績效評價并未較好地考慮碳排放的問題,分析總結近年來基于碳減排的績效評價方法,在企業碳減排價值鏈的基礎上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將該體系進行初步應用,以期對企業提供應用參考。
【關鍵詞】 碳排放; 價值鏈; 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20-0127-04
一、引言
近年來,由碳排放為主導因素之一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碳減排成為全體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面對我國巨大的能源消耗總量和碳排放量,我國政府表示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并把碳排放量當做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中。現在我國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碳減排的任務十分繁重。在這種情況下,了解我國國內碳相關政策的歷史發展,分析各種碳排放績效評價方法,對于國家制定環境政策及應對國際氣候談判都具有借鑒意義。
二、中國碳相關政策的發展
為了順利實現全國的戰略轉型,碳減排是中國堅決要完成的目標,一直以來黨和政府都高度重視碳相關政策的推出(見表1),為我國實現碳減排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奠定了碳交易體系的基礎。
三、面向價值鏈的碳減排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一) 基于碳減排的價值鏈構建原則
1.系統性
企業價值鏈上的每個環節息息相關,在某個環節做出的決策會對其上下游環節產生影響,所以企業在構建碳減排績效評價體系時要從價值鏈系統出發,實現整體的優化和控制,構建更加高效有序的價值鏈系統,從而使整體協調運作。
2.可持續性
在企業碳減排績效評價體系中,企業開始實現綠色經營,首先體現的就是可持續發展觀的理念,這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對企業的碳減排工作具有戰略指導意義。
3.科學性
基于科學合理的原則構建企業碳減排價值鏈,保留企業價值鏈活動中的主要環節,減少次要或者不重要活動的干擾,可以更加清晰準確地分析企業整體活動的重點環節,把握價值鏈的核心活動,實現科學高效地改進和優化。
4.可行性
價值鏈以及指標的構建和應用必須具有可行性,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它的統計方法不能太過復雜,否則成本過高,不具有經濟可行性,要保證在科學性的基礎上,盡量簡化指標體系,達到最優的效果。
5.針對性
整個績效評價體系要建立在我國碳排放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大多數企業內部的主要價值活動,構建基于目前發展的價值鏈體系。指標的選取要符合企業的核心活動,才能更好地評價企業的碳減排績效。
(二)基于碳減排的價值鏈構建
1985年波特在其所著的《競爭優勢》中第一次提出價值鏈的概念。書中談到企業的競爭優勢并不來自某個獨立的活動,而是來源于產品采購、生產、物流、銷售等看似分散卻又有聯系的活動。物質流入企業經過這些環節會產生價值的增值,這些價值活動就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
碳減排問題不僅涉及到環境保護,更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個多元化的系統,所以在研究中需要引入有關碳減排的多種指標,進行更客觀完整的評價。在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對碳排放績效評價的研究不斷加深,出現了不同類型的碳排放評價指標,用于監測國家和地區的碳排放情況,例如碳強度(即單位GDP所消耗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等。在評價發展中國家碳排放績效方面,較為常用的是碳化指數度量法。Mielnik et al.[1]認為,在低碳經濟研究中能源強度指標與碳化指數同樣重要。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樣可以合理地評價國家能源政策和碳減排效果。
國內有關學者主要研究以低碳供應鏈、全球價值鏈為基礎的績效評價模型。在基于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碳排放等多重環境因素構建的企業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中,通常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平衡計分卡以及經濟增加值等方法來評價企業的經營績效。王群偉等[2]通過研究我國28個省區的碳排放績效,分析得出1996—2007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不斷提高主要歸功于技術進步,不同地區間的績效存在較大差異且存在收斂性。
本文以波特價值鏈模型為基礎,加入碳元素,表明企業價值鏈中碳排放的足跡,建立起企業的碳排放價值鏈,以購買原材料、生產、銷售為主體,連接企業的內部活動和外部環境。企業外部的碳元素由于企業采購原材料進入企業,加入到企業的生產活動,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碳減排,對進入生產環節的原料進行降碳處理,同時有部分碳元素隨著加工過程被排放到企業外部或者循環使用,其余的碳元素經過加工由原料轉移至產成品中,最后經由銷售跟隨商品轉移到外部環境[3]。一部分產品在銷售之后還存在回收再利用的情況,被回收產品中的碳元素由于企業的再利用跟隨新的原材料再進行循環使用,未被回收的產品中的碳元素將滯留在企業外部環境中,對環境產生影響。企業除了基本的生產經營活動還存在著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和制度建立等其他活動,這些活動存在于價值鏈主體的各個環節中,對碳元素在企業價值鏈的活動有間接影響。基于碳減排的價值鏈簡圖見圖1。
我國企業在產品的回收利用方面尚未建立成熟的機制,有必要借鑒一下發達國家的經驗。例如在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方面,歐盟曾經頒布過電子廢棄物管理法令(WEEE),將管理電子廢棄物中各個環節的責任,分配到電子設備的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由他們直接對廢棄產品進行再生利用等處理,使相關利益主體直接承擔回收利用的責任。歐盟的電子廢棄物管理法令是基于延伸生產者責任(EPR)制定的。該原則最早由瑞典經濟學家托馬斯·林赫斯特(Thomas Lindhqvist)向瑞典政府提出。其核心思想是使生產者成為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產生影響的責任承擔者,將生產者的責任延伸到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特別是最終階段[4]。發達國家基于EPR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應用到各類廢棄產品的管理方面。我國在這個方面起步較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基于碳減排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實現企業碳排放績效評價模型的全面與規范,本文在環境績效評價標準的基礎上,以企業環境管理的實際情形為根本,結合企業碳排放價值鏈,本文提出以下評價模型,該模型包含企業活動績效和企業管理績效兩個部分,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企業碳排放的回收使用機制和管理績效主要分析企業日常管理和制度中的廢棄產品回收和低碳經營情況,通過比較企業內部相關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程度,以及管理層對產品回收利用以及低碳經營的重視程度來進行評分,具體評分標準如表3、表4所示。
四、實際應用——以寶鋼和武鋼為例
本文以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和武漢鋼鐵集團公司2014年度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基礎,選取相關數據和資料,根據上文構建的碳排放績效評價體系,對兩家企業在碳排放方面的績效進行評價分析。雖然現在寶鋼和武鋼已經合并為寶武集團,但通過研究之前兩家公司的碳排放情況,對合并后的寶武集團碳減排方面的工作具有指導作用,促進新集團碳減排工作的順利進行與不斷提高。
從表5可以看出,寶鋼的碳排放績效評價結果是優于武鋼的,尤其是在碳排放的減少和低碳技術的研發方面領先于武鋼。從兩家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來看,寶鋼報告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也超過武鋼。從價值鏈主體的角度分析,由于碳排放因素是滲入到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包括采購、生產和銷售等主要活動,也包括企業制度管理、開發研究、人力資源等其他活動。因此在企業進行碳減排的時候,不能只控制其中的某一環節,而需要對價值鏈上的每個環節都給予足夠重視,統籌地進行碳排放管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在本案例中,寶鋼和武鋼在固體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率和企業低碳經營制度方面表現較好,但是在綠色原料供應商的比率和綠色產品銷售率方面都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在對生產環節的碳排放進行管控的時候,需要對不同性質的產品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寶鋼生產環節的低碳技術與綠色減排方面明顯優于武鋼,而武鋼在銷售環節的綠色產品銷售和環保投入要比寶鋼多。但是在廢棄產品回收方面,兩家企業都有較大的改進空間,所以在合并后的寶武集團中要取長補短,優化綠色供應商的占比,充分發揮寶鋼在生產方面的先進技術經驗,并且促進武鋼在銷售方面采取的相關措施和策略,完善企業的回收機制和管理制度,使合并后的企業在碳減排方面邁入一個新的臺階。
五、結論
在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中,由于不同活動的性質不同,碳排放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所以需要給予各活動相應的評價指標。在實際中不同企業碳排放的控制情況不同,還要考慮各個行業的實際情形和企業在控制碳排放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產生的間接影響。但是基于單要素指標展開的大部分研究都忽略了經濟發展、能源結構以及要素替代的影響,需要將能源消費、經濟發展以及碳排放納入綜合績效指數,從而確保碳排放績效評價的全面性與科學性。我國的碳減排行動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已經開始進行有關碳會計的研究和相關制度的建設,但是還缺少統一的碳排放披露制度,所以在現實中經常出現相關資料不規范或者不全面的情況,無法實現完整的績效評價系統。隨著國家碳會計體系的不斷建立和完善,企業在碳排放方面的披露也逐漸走上軌道,制度化慢慢形成,以后的研究也會有更加全面規范的數據支持,更能體現實際情況,為國家控制碳排放量以及企業借鑒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MIELNIK O,GOLDEMBERG J.The evolution of the“Carbonization Index”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 Policy,1999,27(5):307-308.
[2] 王群偉,周鵬,周德群.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動態變化、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J].中國工業經濟,2010(1):45-54.
[3] 葉飛,李怡娜,張紅,等.供應鏈信息共享影響因素、信息共享程度與企業運營績效關系研究[J].管理學報,2009(6):743-750.
[4] 溫素彬,薛恒新.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延伸生產者責任制度[J]. 經濟問題,2005(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