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俠
經過三代人55年的努力,昔日黃沙蔽日的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已從1962年的12%提高到80%,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近200萬人呼吸一年。
從北京驅車向北行駛400多公里,就來到了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境內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每年七、八月份是塞罕壩最美的季節:落葉松、樟子松一眼望不到盡頭,把每一片山頭坡地染成深淺不同的綠色;草甸連綿,金蓮花、柳蘭、穗花、絨線菊、唐松草……繪成一幅幅絢爛多彩的風景畫。
很難想象,50多年前,這里還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僻苦寒之地。就是在這里,三代人用55年的時間,在極度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工作生活環境下,營造出112萬畝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
塞罕壩系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歷史上,這里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聚集的天然名苑。清末,國勢衰微,內憂外患,為了彌補國庫空虛,“木蘭圍場”開圍放墾,樹木被砍伐殆盡。加之山火不斷,到上世紀50年代,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
上世紀50年代,從內蒙古高原南下的沙塵暴無遮無掩,頻襲北京,塞罕壩是必經之地。專家曾斷言:如不從速治理,不出50年,漠北風沙將使北京成為另外一座樓蘭古城。
1962年,為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中央人民政府林業部建立了塞罕壩機械林場。127名大中專畢業生與林場原有242名干部職工一起,組成了369人的創業隊伍。正是這些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拓荒先鋒,拉開了塞罕壩林場建設的大幕。
塞罕壩林場地處河北最北部,與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相連。這里氣候條件惡劣,年均無霜期只有64天,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3攝氏度,平均每年有7個月被積雪覆蓋。“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地上都是沙,百里不見樹。”這是塞罕壩三道河口林場場長翁玉山對塞罕壩的形象描述。而在塞罕壩林場選址時,路勘人員在荒野之中發現了一棵孤立的落葉松。正是這棵松成了塞罕壩人心中的“功勛樹”,不斷給予他們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的信心。
建場初期,塞罕壩的環境極其惡劣:缺少房子,大家就住倉庫、車庫、馬棚,搭窩棚;缺少糧食,只有全麩黑莜面加野菜,能吃上點鹽水泡黃豆就是難得的口福了。在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下,許多人患上了心腦血管、類風濕等疾病。由于醫療衛生設施嚴重匱乏,得不到及時治療,這一代造林人的平均壽命只有52歲。
林場最初的兩年并不順利,種了2000畝樹苗,成活率卻還不到8%。面對氣候環境的惡劣,面對連年植樹效果不佳,塞罕壩人沒有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1964年的“馬蹄坑大會戰”后,林場種植的516畝落葉松的成活率終于達到90%以上。面對一片稚嫩的綠色,造林人激動得嚎啕大哭。塞罕壩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曾說:“生是塞罕壩人,死是塞罕壩魂。”按照王尚海生前的遺愿,他的骨灰便撒在了馬蹄坑林區。
55載寒來暑往,塞罕壩人一棵接一棵地把林木立在貧瘠的土壤之中,用他們的執著、勤勉、堅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跡”。
如今的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已從1962年的12%提高到80%,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達到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國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以現有的林木蓄積量,塞罕壩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近200萬人呼吸一年。栽種的樹木按一米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造林不易,護林更難。塞罕壩林場森林覆蓋率高,防火工作的擔子更重。說到森林防火,自然少不了護林員。
作為護林員,最具挑戰的就是到遠離人煙的望火樓上工作,一天兩天還很新鮮,要想長時間堅守,是常人難以做到的。47歲的瞭望員劉軍和妻子齊淑艷就常年生活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最高點——海拔1940米高的望火樓里。他們每天與孤獨為伴、和寂寞為友,在這片年均氣溫只有零下1.3攝氏度的林地高原上孤獨守望。他們工作單一,在每年長達9個月的防火期里,每隔15分鐘就要瞭望一次,一天要瞭望96次,一年就要瞭望28000多次。記錄、巡查……他們晝夜重復著如此平凡卻又重要的工作,沒睡過一個安穩覺。這樣枯燥的工作,他們堅持了11年。
55年來,像劉軍夫婦一樣堅守在望火樓的共有20對夫妻。因為他們的堅守,55年來,940平方公里的塞罕壩林場沒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一座塔就是一個家,一個家就是一組衛士,守候在望火樓的護林人用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守護著塞罕壩的綠水青山。
綠色傳承
在塞罕壩,造林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自2011年以來,塞罕壩把土壤貧瘠和巖石裸露的石質陽坡作為綠化重點,啟動實施了攻堅造林工程。這些地塊全部是山高坡陡的“硬骨頭”地塊,有的土壤厚度只有幾厘米,有的坡度甚至達到46度。成功種植一棵樹,需要比過去花費數倍的勞動和投入。
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繼,推動著林場一直向前發展。截至2017年上半年,林場共完成攻堅造林面積6.4萬畝,成林后可提高森林覆蓋率4.6個百分點。兩年內,塞罕壩所有8萬畝石質陽坡將全部披上綠裝。
新一代塞罕壩人的現代林業經營理念也使塞罕壩實現了“造林保護”與“生態利用”的有機結合。憑借“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這張響亮的名片,塞罕壩已成為華北地區知名的森林生態旅游勝地,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年均50萬人次,一年門票收入4000多萬元。
按照規劃,未來一兩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將全面完成場內石質荒山的綠化任務,使森林覆蓋率達到86%的飽和水平。未來,塞罕壩林場將繼續搞好森林撫育,提高森林質量,適度開展森林旅游,發展碳匯,使經營進入良性循環。塞罕壩林場場長劉海瑩告訴記者:“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塞罕壩林場可持續發展和有序利用,實現青山常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