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銹禎
加多寶集團認認真真做涼茶、腳踏實地做公益,作為堅守慈善事業的愛心企業之一,加多寶集團自創立之初便秉承“兼濟天下”之心,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公益基因。
作為堅守慈善事業的愛心企業之一,加多寶集團自創立之初便秉承“兼濟天下”之心,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公益基因。20年來,加多寶不斷創新企業參與公益的方式,傳播慈善文化,持續反哺社會,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等公益機構,探索出“建設型扶貧”和“發展型助學”兩大可持續性模式,不斷為公益“造血”。加多寶集團以“加多寶·學子情”助學品牌項目探索“發展型助學”,引導受助學子反哺社會;以汶川、玉樹、蘆山災后扶貧項目探索“建設型扶貧”模式,幫助當地人民自力更生、重振經濟,實現經濟脫貧與精神脫貧協同發展。
授人以漁打造“建設型扶貧”典范項目
加多寶作為長期踐行扶貧公益的愛心企業代表,積累了大量扶貧攻堅的經驗,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以“建設型扶貧”模式打造出精準扶貧的典范項目。
2008年,加多寶捐贈1億元,幫助汶川地震災區人民渡過難關,重建家園。2010年4月14日,玉樹7.1級地震發生后,加多寶集團第一時間捐贈1.1億元,為玉樹受災群眾提供可持續的項目扶持,建立蔬菜大棚基地、農畜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奶業基地、組建運輸車隊等,并在這一過程中探索出“建設型扶貧”模式,幫助當地群眾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創收。
2013年蘆山地震發生后,加多寶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建設型扶貧”模式,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從加多寶捐贈的億元善款中劃撥1000萬元,助推雪山村實施“彩虹鄉村計劃”。為了幫助村民實現收入的增長和發展的可持續,重建規劃征求村民意見,統一建成具有川西民俗特色的樓房,實現了自住與旅游接待的雙重功能。同時,雪山村成立了民宿旅游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為經營主體、社員充分參與、引入職業經理人管理的模式運營,并設定收益分配機制,幫助村民實現收入增長與分配可持續。按勞所得、按投資所得的市場經濟原則,既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又兼顧社會公平,為無勞動能力或無出資能力的家庭提供了一份長期的生活保障。
教育先行助力萬名學子圓求學夢
為了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2001年加多寶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機構發起了“加多寶·學子情”公益助學活動。經過不斷完善升級,“加多寶·學子情”公益助學活動已發展為一個助學體系。它通過學子資助、“一堂課”支教、愛心義賣、捐建愛心圖書角等形式,整合社會資源,在幫助貧困學子解決上學難題的同時,引導學子從單純的受益者轉變為助學理念的傳承者和實踐者,實現“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長性發展。
從2001年到2017年,從1個城市到31個省區市,從13名受助學子到萬余名學子大學夢想達成,“加多寶·學子情”項目已累計出資8000余萬元,資助了16381名優秀貧困學子圓夢大學。
“加多寶·學子情”的公益輻射力是巨大的。2006年以來,已有包含受助學子在內的300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和眾多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到“一堂課”支教活動中,活動范圍覆蓋全國17省貧困農村,惠及百余所貧困小學的逾萬名學生。
不僅如此,加多寶還成立加多寶教育基金,向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2000多萬元支持高等教育,同時加入“筑巢行動”以幫助貧困、偏遠地區學校搭建宿舍樓,捐出30萬的交通安全書包以關注流動、留守兒童交通安全,向青少年宮協會捐贈110萬元用于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為貧困山區學校捐獻體育器材,多層次、多角度、更全面地為貧困地區的教育出謀劃策。
抓好產業扶貧讓脫貧效果不反彈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核心內容。加多寶目前在9個省份建有10萬多畝的原材料種植基地,鼓勵農戶按照GAP標準種植加多寶涼茶原材料,在確保產品品質的同時保護當地環境,并為農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指導,扶持當地農戶增產增收。
與此同時,加多寶采取“公司+發展商+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發展模式,由發展商與農戶直接簽訂保護價合同。農戶按照合同種植,發展商按照保護價收購,確保種植農戶的利益得到良好的維護。實現從種植到收購銷售的農業生產閉環,不僅讓農民的收入更穩定,還提升了農業產業發展的集約程度,實現了多方共贏。
加多寶在20年身體力行的公益實踐中,除履行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之外,更注重培育員工的公益意識。加多寶將“仁愛廉潔”視為加多寶人的核心能力之一,要求每一位加多寶人做到“懷仁愛之心,行君子之為”。在加多寶仁愛文化的影響下,5000名加多寶人以月捐計劃、愛心小組等形式志愿參與社會服務。
加多寶在公益事業上不謀求“多”和“廣”,更注重“準”和“專”。不管是救災扶貧還是助學,加多寶都在努力做到以最科學、最完善的模式幫助有困難的人。同時,加多寶也期望以企業和個體的小善帶動社會的大善,希望能夠攜手公益組織、媒體及全社會的愛心人士,共同創建“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的時代。
未來,加多寶集團將繼續認認真真做涼茶、腳踏實地做公益,努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更多人過上幸福美滿生活貢獻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