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霽平
《關于進一步加強壟斷行業價格監管的意見》的出臺,既有利于合理降低企業成本和社會負擔,又有利于提高壟斷行業生產經營效率,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的有效舉措,是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
日前,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壟斷行業價格監管的意見》,首次對壟斷行業科學定價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明確以制度規則建設為重點,合理確定成本構成,科學確定投資回報率,建立健全“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的定價制度,促進壟斷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合理降低壟斷行業價格。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指出,壟斷行業往往是典型的市場失靈行業,市場競爭機制很難發揮作用,政府監管很必要,《意見》的出臺正當其時。那么,縱觀這幾年我國的市場發展,壟斷價格不合理往往集中出現在哪些行業,背后主要原因為何?《意見》的出臺將帶來怎樣的改變?
原因復雜 監審有難度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本刊記者表示,壟斷行業是由一個或少數經營主體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行業,主要指因存在資源稀缺性、規模經濟效益而由一個或少數企業經營的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和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共同特點是:提供基礎性、公益性產品和服務,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水、電、油、氣行業,它們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大,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關乎國計民生,而把控這些行業的企業在性質上一般是大型央企。因此,壟斷行業價格應該同時兼顧公眾利益和壟斷行業、企業的利益。追求利益是企業的‘天性,為此總有一些行業、企業因無法平衡好利益關系而做出出格的事情。”他說。
近日,國家發改委對外公布了《首例直供電價格壟斷協議案被依法查處》的通報。山西電力行業協會組織23家電企通過壟斷協議控制電力交易價格的行為違反了反壟斷法的規定,違背了國家電力改革中引入競爭、鼓勵大工業用戶向電企直購電、交易雙方協商定價的原則,不利于通過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有效推進電力行業供給側改革,排除限制了電力市場的公平競爭,增加了下游企業用電負擔,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此外,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對本刊記者表示,造成壟斷價格不合理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定價與市場供需關系脫節,價格無法成為調節資源配置的靈敏參數,從而導致社會存貨超過預期、市場無法及時出清,并引發投機和套利等行為。
“未基于市場供需的定價方式增加了企業決策判斷的難度,不利于市場經濟效率的有效發揮,不符合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理念,不利于企業或者行業尋求可持續發展。”周密說。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現代價格監管理念上世紀90年代才在我國生根發芽。當前壟斷行業經營成本不夠透明、價格形成不夠合理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成本監審制度不夠完善,覆蓋面還需擴大,監管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監管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還需提高。再加上壟斷行業、企業所涉及的產業鏈層次錯綜復雜,這也給行業、企業自查和國家有關部門對其進行成本監審造成了一定困難。
任務明確 效果可期
那么,《意見》的出臺將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本刊記者梳理發現,此次《意見》明確了對壟斷行業價格監管的五項重點任務:
一是嚴格成本監審。健全壟斷行業成本監審規則,加快制定出臺分行業的成本監審辦法,明確壟斷行業定價成本構成和具體審核標準,特別是細化職工薪酬、折舊費、漏損率等約束性指標等。二是健全定價機制。加快制定出臺分行業具體定價辦法,建立合理反映不同用戶成本的價格機制等。三是范定價程序。所有壟斷行業定價項目均納入定價目錄,實行清單化管理,并及時向社會公開等。四是推進信息公開。建立健全壟斷行業信息披露和公開制度,強化壟斷企業向監管機構的信息報送和公開義務,督促壟斷企業定期向社會披露生產經營和年度財務狀況,公開有關成本及價格信息等。五是強化定價執行。清晰界定定價機構、壟斷企業在政府定價政策制定、執行中的權責和義務,強化壟斷企業責任等。
針對未來一定時期內,國家有關部門對各個壟斷行業的監管改革,《意見》也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2018年完成跨省跨區專項輸電工程和區域電網輸電價格改革,2018年底前各地要建立起天然氣輸配環節定價辦法、成本監審辦法,2017年底完成鐵路普通旅客列車運輸價成本監審工作,2020年前居民供水供氣供熱成本監審辦法、定價辦法實現全覆蓋。
有業內人士表示,《意見》的出臺,既有利于合理降低企業成本和社會負擔,又有利于提高壟斷行業生產經營效率,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的有效舉措,是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
周密對此表示認同,并指出:“《意見》中,‘基于成本+收益的定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價格的合理性,讓其能夠及時反映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有利于保護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也避免給消費者帶來過高的負擔。如果能夠有效實施,也會增強市場主體對定價預期的準確判斷,從而減少不確定性。”
白明也表示,建立“基于成本+收益的定價”模式是《意見》的一個亮點,因為從其構成就可以看出,它充分考慮到了如何平衡好行業、企業利益和大眾利益這一客觀問題。以實際成本為基礎進行定價,也就是以成本作為重要的基本參照物來決定最終的壟斷行業價格,這就增強了國家有關部門對價格的可控性,方便這些部門施行監察。
“《意見》的效果是可期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它也確實面臨一些難題,比如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強人力,在成本監審中對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查,搞準成本究竟是多少。”白明說。周密則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還要積極與企業和行業協會進行溝通,讓他們了解到《意見》對整個行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提升自身的發展意識,主動配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