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兵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堅定堅決落實黨中央對兵團的定位要求,緊緊圍繞新疆工作總目標,忠誠履行職責使命,為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而努力奮斗。
秋天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最壯美的季節。在中哈界河,阿拉克河水流湍急,像馬軍武一樣亦兵亦民的兵團職工守衛著西陲漫長的邊境線;在東天山腳下的哈密市,一條名為“兵地融合大道”的高等級公路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在一個個大型現代化農場棉海翻滾,一排排兵團自主制造的農業器械來回穿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型城鎮里人潮涌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新疆和兵團考察調研,主持召開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部署指導兵團深化改革工作,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疆代表團審議,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明確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總目標,要求兵團履行好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三大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思想,為兵團做好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賦予了強大動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兵團黨委書記、政委孫金龍強調,兵團要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牢記黨中央賦予兵團的特殊使命,勇于擔當兵團維穩戍邊特殊作用,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穩定器:關鍵時刻勇于擔當
維穩戍邊是中央賦予兵團的職責和使命,也是兵團存在價值最根本、最重要的體現。扎根邊疆,甘愿奉獻。兵團戰士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
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地處我國西北端的國境線上,是兵團特有的“路到頭、人到頭、水到頭、電到頭、田到頭”之地。“西北邊境第一哨”桑德克哨所巍然屹立,這里是馬軍武和他的妻子張正美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升國旗、登瞭望塔、巡視河堤、檢查分水閘,修補邊境線上的鐵絲網……快30年了,馬軍武與同是戰友的妻子風雨無阻地行走在20公里的邊境線上,擔任巡邊、守水、護林任務。他們走了近30萬公里,磨破400多雙膠鞋,穿壞了40多套軍便服,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觀察和排除多起洪水、火災等隱患。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當聽到馬軍武說“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時,總書記稱贊道:“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們。”“總書記關心著我們,黨和國家沒有忘記過我們,再苦再累心也甜。”馬軍武說。
“棉花施肥的事兒,你趕緊找人弄一下。要是有空就去趟巴扎,孩子開學了,得買身新衣服……”天還沒亮,第三師四十五團八連職工李培德就忙著叮囑妻子張國香。如馬軍武一樣,李培德也是一名兵團職工,他作為“創兵團棉花最高單產紀錄者”被抽調參加網格化巡控,家里的事就交給妻子。
巡控安檢點比較遠,往返10多公里,得早一點出發。迎著清涼的山風,李培德攜帶好頭盔、盾牌、警棍,和6名民兵一道上路了。輪訓期間,李培德一有空就往訓練場上跑,俯臥撐、仰臥起坐、蛙跳,練得比誰都認真,支援防范、緊急出動、防暴隊列,一項一項補短板。為了提高執勤能力,李培德自費買了隨身聽,每天閑暇時間戴上耳機學維吾爾語。還找來當地地圖,逐條熟記街區、道路,做到街區“活地圖”、執勤“一口清”。
“我們現在定時訓練,平時還要把地種好。兵團人屯墾戍邊的職責不能丟。”李培德說。
兵團職工亦兵亦民,守衛著西陲漫長邊境線。從伊犁“2·5”事件、阿克陶縣巴仁鄉武裝暴亂到烏魯木齊“5·22”、莎車“7·28”暴恐事件,在一次次危急關頭,兵團民兵在第一時間挺進維穩一線,執勤巡邏,維穩戍邊當先鋒,打下一場場勝仗。
近幾年,兵團先后出動民兵20萬余人次,勝利完成了南北疆冰雹、山洪、泥石流、雪災等搶險救災任務。轄區維穩執勤、協助邊防部隊清山控邊護路、網格化巡邏防控,重大節日、敏感時段各項維穩任務都有他們的身影。
2016年6月17日夜間,青河縣阿熱勒鄉遭受山洪襲擊。6月18日凌晨,接到災情報告后,兵團第十師立即緊急集合人員,組織120名民兵趕赴洪災現場,全力支持青河縣應急搶險。“關鍵時候,他們靠得住,真是好兄弟。”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胡斯滿·庫爾班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大熔爐:民族團結一家親
從人民解放軍凱歌進疆到數十萬官兵集體轉業成立兵團,從為新疆發展打下基礎到無償支援地方建設,從撤銷后融為一體到恢復后攜手同行,從軍民魚水情到民族團結一家親……新中國成立以來,兵團深度參與新疆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與自治區共同建設如今這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美好新疆。
兵團——這座融合團結的大熔爐,火焰正越燒越旺。正如“兵地融合大道”,全長82公里的公路建成后,將串聯起哈密市伊州區6個鄉鎮、兵團第十三師4個團場和3個工業園區。“兵地融合大道由第十三師和哈密市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準施工、統一時間開工,是深入推進兵地融合發展的又一次具體實踐。”哈密市交通局黨組書記白建國告訴記者。
“發揮兵團特殊作用,就必須推進兵地融合、民族團結。”孫金龍強調,要發揚兵團光榮傳統,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斷深化拓展兵地融合發展的方式和途徑,在服從服務新疆大局中更好展現兵團特殊作用。
路之東是規劃齊整、富有兵團特色的團場,路之西是繁榮發展、欣欣向榮的城鎮217國道——這條橫穿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的道路,曾經是兵地之間的一條界線,而如今則是兵地融合發展的見證。
打開新購買的燃氣灶,望著跳動的藍色火焰,第七師一三七團退休職工彭松平打開了話匣子:“團場居民以前都使用液化氣,不僅價格貴,還有安全隱患,現在我們終于用上了天然氣,又便宜又環保,這都是兵地融合帶給我們的好處。”彭松平口中說的給一三七團居民諸多好處的項目,是由烏爾禾區與一三七團聯手引進、正在施工的天然氣入戶工程,工程完工后將實現兵地雙方天然氣全覆蓋。endprint
多年前,毗鄰而居的烏爾禾區與一三七團,秉持著“兵地有別、隔路而治”的固有思維模式,經濟社會發展“各干各”,雙方發展都相對緩慢。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守著豐富的油氣和旅游資源的烏爾禾區和一三七團認識到,不能再陷入“單打獨斗”卻發展緩慢的怪圈里。
“如果沒有當初區域一體化的總體戰略規劃,就不會有今天兵地優勢互補、共同繁榮的局面。”烏爾禾區委書記薛宏舜深有感觸。2016年,兵團第七師黨委和克拉瑪依市委聯合成立了新疆首個兵地融合發展改革試驗區管委會——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七師一三七團兵地融合發展改革試驗區管委會,雙方不僅實現了產業分工合作,還在衛生、教育、醫療、招商引資等領域實現了聯合行動。
兵地發展不僅是兵團與地方政府的融合發展,兵團人也在生活中與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攜手發展。12年前的那個盛夏,麥麥提圖如普給老板尤良英打工拾棉花,拾花期結束后回到了遠在和田的家。沒想到,一個電話又將兩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老板,救救我老婆貝麗古孜,她開刀住院了。”電話那頭,麥麥提圖如普的聲音充滿焦急與渴望,“求你了,借我1萬元吧,一定還你!”尤良英與麥麥提圖如普相處時間并不長,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她還是決定將錢借給麥麥提圖如普,“人命關天,再說他能想到我,說明他信任我,我不能辜負了他的信任。”
在尤良英的幫助下,麥麥提圖如普的妻子病愈康復。尤良英不僅延緩了他的債務,還承諾要幫助他擺脫貧困。從那以后,尤良英與麥麥提圖如普姐弟相稱。經過尤良英多年的努力,麥麥提圖如普家里蓋起了新房,日子越過越紅火。
“兵團是一座大熔爐,我在這里不斷成長,也帶領著少數民族朋友們進步。只要我們把民族團結的事一直做下去,新疆一定會更加團結穩定。”尤良英說。
自去年10月起,兵團與自治區同時開展了“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截至目前,兵團機關部門和直屬事業單位中,已完成結對認親干部10.09萬人,結對認親10.07萬戶,結對認親完成率達99.82%。“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只是兵團60余年發展歷程中重視民族團結工作的一個縮影。
示范區:引領先進的旗幟
紅番茄、綠西瓜、紫葡萄、白棉花……很多人一提到兵團,最先想到的都是兵團的大農場和大農業。但很多人看不到的是,在兵團的棉花地、水稻地、葡萄架下沒有毛渠,只有一條條黑色管子通往作物根部,給莊稼打“點滴”。這就是兵團聞名全國的膜下滴灌節水技術。
“傳統的水稻種植全生育期每畝需水2000立方米,而膜下滴灌水稻每畝只需水700立方米,可以節水60%以上。”天業節水董事長陳林說。因不需要田埂、水渠,每畝節約出來的10%的土地又可以增產,高產田塊畝產可達800公斤以上,增產40%以上;從鋪管、覆膜到播種、收割,全程實現了機械化,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
茫茫大漠中,兵團滴灌的管子埋到哪兒,綠洲就延伸到哪兒。今天,兵團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670萬畝,兵團的節水技術也已輻射到河北、河南、甘肅等20多個省區市,也受到國外用戶的青睞。
近年來,兵團加大以科技為引領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全國節水灌溉示范、農業機械化示范、現代農業示范三大基地基本建成,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0.35︰1提高到1︰1。
兵團結合自身優勢,以科技為引領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以招商引資為帶動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大力弘揚先進文化、傳播中華文化,充分發揮在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時代在變,引領先進作為兵團的一面旗幟始終成色未變。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堅持向南發展的戰略,做活南疆“棋眼”,逐步改善整體實力“北強南弱”局面。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發展主戰略,探索推進北疆師代管南疆團場、園區,與廣東探索推廣與援疆省市合作共建兵團團場新模式,加快引進企業、發展產業、建好城鎮、聚集人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堅持穩中求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總基調,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190億元增至2016年的2134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13.9%,經濟總量占自治區比重由16%提高到22.2%;兵團級以上各類園區達32家,其中國家級6家,兵團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撐的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
同時,兵團提出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覆蓋兵團、輻射周邊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一大批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相繼落成,造福群眾。文化產業與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迸發出無限活力,催生出一批新創意、新產業、新業態。兵團目前已經建成63個團場綜合文化中心,兵團文藝團體赴基層慰問演出2500多場次。具有濃郁兵團特色的紅色旅游、絲路旅游、屯墾旅游等逐漸興起,成為兵團文化新名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