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萍
當前,我國經濟正在進行結構調整,結構調整就是要更加重視制造和創造,更加重視技能人才和創新人才。技工學校的根本職責是培養技能型人才,這是歷史使命,也是社會責任。然而,近年來,技工學校的生源質量不斷下滑,教學質量難以提高是不爭的事實,許多技工學校針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想盡了辦法,但仍效果不佳。筆者提出,提高技工學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從“投其所好”“量體裁衣”“小試牛刀”等途徑進行探索。
一、不妨“投其所好”
將教學活動比喻成商業服務雖有不妥,但是卻有相似之處。顧客若不喜歡商家所提供的服務或商品,肯定會揚長而去;學生如果不喜歡所學之物,就會厭煩,學習興趣自然就會下降。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所愛、家長所需、社會所盼,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做些調整,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學方法要順應學生的期望
一線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要全面掌握和了解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對技能的期望,更好地依據這些期望調整教學方法,“投其所好”才能適銷對路,才能使學生持續保持學習興趣,不容易產生疲勞。“投其所好”就要有針對性,不應該“投其不好”,少講大道理,少做無用功,于增長技能無益或沒有直接聯系的不講或少講,免得適得其反。
2.教學活動要緊扣技能培養
社會所盼與家長所需是一致的,無非就是讓學生成為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技能型人才,從一定程度講,這也是學生所愛,因為他們選擇技工學校就是選擇了職業,選擇了自己的興趣。所以,技工院校的教學活動應該緊扣技能培養這個關鍵,要“投其所好”,使學生常有收獲技能的喜悅。
二、試著“量體裁衣”
國家對技工教育一直非常重視,先后制定出臺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可以說,現有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就是為技工院校的學生“量體裁衣”。技工院校的一線教師要將技工教育的教學意圖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使這件“衣服”更合適地“穿”在學生身上,并形成各自的風格。教材是共性的,而學生是個性化的,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再一次進行“量體裁衣”,以便學生能“穿”上,并且“穿”得穩。
1.調整教材章節的先后順序
例如,筆者在講《Ps教程》的時候,往往會根據學生入校的時間來調整教學內容。剛開學時,筆者會講人物圖像的處理,因為入學時,每位學生都要交證件照片,學生可以根據所學的內容,對自己的照片進行處理。人都有愛美之心,學生們都希望自己的照片更好看,這樣一來,就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自然就好很多。
2.根據學生的實際調整教學重點
例如,在講《圖片拍攝與后期處理》時,因為學生沒有單反相機,筆者就把學習重點調整為手機拍攝。這樣一來,正符合學生喜歡用手機拍照的習慣,教學就不會脫離學生的實際,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提高了。
三、適時“小試牛刀”
技能學習與理論學習的區別在于實踐,學技能不能只在考書本學習、只在課堂上學習,一定要注重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造工作情景,讓學生不時地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讓學生“小試牛刀”,使學生有一種職業參與感,收獲成就感,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
1.把工作帶進課堂
計算機教學的實踐與其他專業相比更有優勢。因為計算機教學實踐不需要準備太多的實習場地,只需要一臺計算機就可以,在課堂上便能模擬工作場景。教師不妨收集一些實際工作問題,帶到課堂上讓學生根據所學解決問題,讓學生有一種上班的感覺。這就是行為導向法教學的情景設計,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明顯的效果。
2.把課堂帶入工作
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出課堂,帶領學生走進企業,讓學生親臨生產一線,直接感受工作環境和氛圍。同時,在企業現場,讓學生利用所學技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哪怕是出個主意。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是有用武之地的,從而產生強烈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學習興趣是獲得學習成效的前提,提高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有了這項技能,教師才能把教學意圖和教學任務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當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因人而異的,每位教師都有各自的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有效果,就是好方法。
(作者單位:萍鄉市高級技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