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凝
摘要:中職德育課相對于中學的政治課,知識更加全面,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側重于實際運用。因而,本文提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以致用的意識,摒棄“一言堂”的講解法,更多地采用“群言堂”的討論法。
關鍵詞:討論法 德育 教學
美國托馬斯大學著名教授斯蒂芬·布魯克菲爾德和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斯蒂芬·普瑞斯基爾在合著的《實用討論式教學法》中提到討論式教學法的15點好處,可見,“討論”在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在中職德育課(以下簡稱德育課)的教學中,討論運用得當,會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就德育課教學中討論的運用,簡要談談個人的一些見解。
德育課的討論,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在每次課中均可進行的小型討論;二是在某節、某章、某模塊結束時進行的大型討論。
一、小型討論
小型討論,從組織上來講,可“預謀”(即預先設計好論題,視情況將題目提前告訴學生,讓他們早做準備)、可隨機;從內容上來講,可理論,可實際;從選題上來講,可大、可小;從時間上來講,可長,可短。通過小型討論,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使教學取得階段性成果;既能使學生掌握知識,又能鍛煉其能力。因此,討論應常用、活用。只要條件許可,就應該摒棄“一言堂”的講解法,而更多地采用“群言堂”的討論法。以德育課第二冊為例,筆者在第一章第一節聚焦貨幣課程的教學中,除了對重、難點內容進行必要的講解外,曾組織學生討論過以下問題:商品與物品、產品有什么不同?貨幣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人民幣嗎?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必須用現實的貨幣嗎?貨幣的5種職能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嗎?“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說法對嗎?現實生活中,什么情況下使用支票比使用現金方便。通過討論,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這與一味進行灌輸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相比,優勢明顯。
小型討論是大型討論的前提和基礎,大型討論是小型討論的綜合和深入。小型討論次數多了,學生的理論基礎逐步扎實,參與討論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增強,思維也日漸活躍,從而為進行大型討論準備了較好的條件。
二、大型討論
大型討論,既意義重大,又充滿挑戰。如果大家組織得好,大家集思廣益,興味盎然,不僅能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綜合化,而且能全面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組織不好,學生要么一言不發,使討論課變成復習課(仍然由教師講),“群言堂”變成“一言堂”;要么東拉西扯,把討論課變成“趕廟會”,使討論草草收場,甚至無法收場。因此,教師除了進行認真的動員外,必須選準論題、提前準備、縝密組織、做好總結。
1.選準論題
選準論題是組織好大型討論的前提。論題至關重要,論題就是旗幟,論題就是方向。同時,大型討論往往每學期中只能舉行一到兩次,彌足珍貴,更要精心設計,合理安排。這里,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設計論題。
第一,在理論運用上,所選論題要能完整地運用某個理論,最好是能綜合運用幾個理論。例如,在講述“世界觀與人生觀”知識時,可以將唯物主義理論、辯證法理論、人生觀理論、價值觀理論等都貫穿其中。
第二,在聯系實際上,一是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把與學生們密切相關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帶進論題。例如:學生如何更快更好地適應現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如何處理好與教師、學生的人際關系;關注當前本專業的就業問題。二是要聯系社會的實際,將社會上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引入論題。諸如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問題,黨風、社會風氣問題,國家機構改革問題,國家政策調整問題,民生問題,國際時政問題。
2.提前準備
提前準備是開展好大型討論的基礎。大型討論只有好的論題還不夠,還必須圍繞論題做好充分準備。學生和教師都需要提前準備。
對于學生而言,論題應提前幾周,甚至是在講授某章或某門課一開始時就先告知學生,讓學生邊學習、邊思考、邊準備。在學生的準備過程中強調以下幾點要求:第一,認真復習相關理論知識,做到既全面又深刻,特別是要強調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為討論做好理論準備;第二,搜集相關材料,并對其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制作;第三,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寫出發言稿,并認真修改,使發言有據可依。
對于教師而言,除了要認真寫出討論課的教案外,對學生的理論復習、材料搜集以及發言稿的撰寫,都應進行適當指導。因為提前準備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能使學生在討論時胸有成竹,它還是學生鞏固知識、學會搜集和整理材料、提高寫作能力的鍛煉機會。
為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活動的熱情,教師還應建立討論競賽機制,將每位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計入學業成績,并公布競賽規則,明示評分標準,從而使學生一開始就有動力和目標。
3.縝密組織
縝密組織是實施好大型討論的關鍵。上述選好論題和提前準備,其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實施課堂討論。學生是討論的主體,而教師卻是討論的主導。討論課能否順利進行以及效果如何,最關鍵的就是要看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
縝密組織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有兩點:一是在正式開始討論前,教師要講清討論的目的和要求,重申競賽規則和評分標準,要求學生端正態度,認真對待,大膽創新,積極進取;二是在討論開始后,教師要特別注意加強對討論的調控,對學生進行適時點撥、啟發,讓學生融入其中,使討論既不跑題,又不冷場;同時,協調好發言者之間的關系,確保討論有序進行。還要做好討論記錄,作為進行討論總結和計算學生成績的依據,等等。
4.做好總結
做好總結是完成大型討論的保證。討論課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總結。如果沒有總結,討論就是議而不決,勞而無功;如果總結流于形式,討論就成了虎頭蛇尾,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總結是大型討論的最后一道關卡,是鞏固討論成果的保障。通過總結,表揚優秀,鼓勵創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更重要的是,將學生討論中零散的思路條理化,主觀的思想客觀化,片面的觀點全面化,從而保證討論課的最終成功。
最后,需要強調指出的是,討論法的運用意在體現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運用討論法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調控必須適度,要讓學生們自主完成準備以及討論的任務。此外,德育課的討論,從課前的出題、準備,到課上的組織、總結,其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德育課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明確理論,了解實際,掌握技能,提高素質。德育課教師唯有將此目的存乎于心,貫徹始終,討論才會顯現出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