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48-01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傳統文化的傳承就要從小學階段奠定牢固基礎,讓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在小學生的心中扎根、生長。而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認知和熏陶的重擔則落在小學語文教學上,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屬于隨機性、偶發性、間斷性,教材有則講,教材無則避談。傳統文化借助語文課堂這一平臺的浸潤缺乏連續性、系統性,評價機制和考評機制都表現出對傳統文化傳承效果的“視而不見”,教師對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和補充專業“短板”缺乏堅定態度和積極觀念。隨著高考語文加分的政策出臺,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育,將歷史性的擔負起傳統文化復興和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秉承文化自信這一命題和觀念,首當其沖就在要進入課堂,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則是一種趨勢和必然,教學始終要蘊含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傳統文化走出“枯水期”,蓄滿學生的精神之河,讓其將來匯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汪洋,延綿不絕,生生不息,傳統的才是永久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讓中華民族以獨一無二的特色屹立世界之林。
一、“育人”觀念融入“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不少教師缺乏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照本宣科的居多,卻沒有對教材進行拓展和外延,將文本主旨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從中提取傳統德育的精髓,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見,讓傳統文化走進學生心里,教師首先就要具有深遠的語文教育的思想和觀念,不僅僅是講授一堂語文課,而是要在語文教學中閃現傳統文化的影子,使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又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例如,教學《春天來了》一課,教師通過圖畫、音樂等形式讓學生領略和感受春天萬物的變化,與此同時,浸潤傳統書香,教師可以宕開一筆,“既然春天這么美妙,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代人們看到春天后是什么樣的心情,他們是如何描述的呢,聽一聽和你看到的是不是一樣美麗?”教師將提前收集整理的有關春天的古詩文朗誦給學生聽,讓學生品味和欣賞,既從古詩中感受春天的濃濃氣息,又從中加深對春天景物的印象,二者相得益彰。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育人觀念要做到現代與傳統的相結合,今與昔相對比,找準古今相同的契合點,讓學生撫今思昔,觀今嘆古,從而富足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傳統文化的根脈悄然而入。
二、教學方法圍繞傳統文化
充實語文教材,加強傳統文化知識在語文課本中的比重,在今天看來是件勢在必行的事情。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圍繞傳統文化做文章,從教案設計到教學過程,從練習設計到作業展現,從實踐內容到活動開展,更應生活化和多樣化,更為新穎性和豐富性。例如,小學三年級的《古詩三首》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鹿柴》這首詩空靈的景物畫面,一座寂靜的空山,偶爾傳來一兩句人語,密匝的深林,西下夕陽的光芒透過密林照在深綠的青苔上。這一畫面的展現幫助學生一下子就能融入到古詩的意境之中,透過眼前之景看當時作者的眼中景物,借助現代的信息手段來近距離感受詩意。為了讓學生能夠熟悉詩中的一景一物,教師讓學生模仿這首古詩的韻律進行個性創造古詩,讓景物之美走入學生心田,讓詩詞韻律融入學生心靈。學生通過自我創造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同時,在自我創作中體會自己與作者的心情異同,作者的詩體現了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而學生則借助詩韻誦出熱愛自然的情懷。
三、教學過程滲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具有滲透性、系統性、長期性。其存在的方式不再是以往的淺嘗輒止,或是“蜻蜓點水”式的講解,而是要同語文教學一起,通過教師巧妙的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挖掘課堂內容宇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教師加以創造性的使二者兼容并蓄,相輔相成。當然,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并不是牽強附會,而是檢驗教師對傳統文化的運用水平,既注重對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布局,又要看似不著痕跡的引入傳統文化,使其發揮“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功能。從備課、教學導入、合作學習、作業練習、作文閱讀、教學評價、延伸課堂等方面,傳統文化始終要“如影隨形”,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大環境、大氛圍營造之下,學生耳濡目染,心靈變得變得更為靈秀和豐滿,道德品質獲得滋養和浸潤,文化自信變得更為堅固和執著。
總之,延續中華民族的根脈就在于對其傳統文化的承續,教育的職責就在于讓傳統文化盡早介入和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涯,借助語文教學這一最為有效的平臺,讓傳統文化走進小學生的視野,使其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有所行,成為傳統文化傳承和延續的擔當者,堅守文化自信,促其具有豐富的文化素養和高貴的精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