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芬+王存
【摘要】聽力作為語言學習的核心技能之一,是外語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比其他三項語言學習技能來說,英語聽力的教學與學習掌握難度更大一些。縱然廣大教師群體紛紛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但是效果差強人意。筆者以江陰市山觀高級中學的英語聽力教學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課堂觀察法,探討支架式教學模式下,高中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現狀。作者通過案例分析,探討了支架式教學模式下,運用多種支架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聽力水平的可行性。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模式 高中英語 聽力教學
在日常的英語學習活動中,很多學生和老師發現較于其他三項語言技能,聽力的教學難度更大,學生在測試中表現出來的聽力理解能力也非常弱。一些現行的聽力理解方法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并未能體現出其有效性,無法有效的幫助學生進行聽力理解。為了能更好的實現新課標的總體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語言使用能力,教學中真正高效的聽力方法的使用顯得尤為迫切。
一、理論依據
“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這里作為一種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被學者們用來解釋說明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引導著教學的進行,根據學生和教學目的的需要為學生提供或構建一種對知識理解有意義的概念框架,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當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到一定程度時撤去這個平臺,讓他們獨立完成任務。這種教學思想來源于蘇聯著名心理學家Vygotsky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認為,在兒童智力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兒童在教師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鄰近發展區”。
二、操作步驟
1.建立概念框架:圍繞當前的學習主題,搭建概念框架,讓學生明白相應的教學目的,適當的擴充知識點。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現有知識,適當的延伸話題,借由這個框架發散思維,為后續的知識傳授積累素材。
2.引入情境:借由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將學生引入到概念框架中的某一點,借助多媒體,電子白板等教學手段模擬真實的英語對話場景。
3.獨立探索:讓學生確定相關內容的屬性,按照重要性順序排列,可以讓學生有意識的去探索內容的主次順序,為穿越“最鄰近發展區”做準備,最終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要求。
4.協作學習:一個有效的學習永遠離不開分組討論,小組對話等課堂活動,通過討論和信息互補,學生可以進一步確定之前獨立探索結果的正確性,適當的擴大或縮小掌握內容的屬性范圍,積極調整之前確定好的主次順序。穿越“最鄰近發展區”,最終完成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
5.效果評價:效果評價可以展現出不同的形式,如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這是反饋的最直接且最重要的方式。教師可以使用一些自制的評分標準表或者效果評價表等,并把它們運用到不同內容的聽力材料中去。
三、實驗數據
本論文旨在嘗試將支架式教學和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相糅合,探討一系列問題,如 較之傳統學習法,支架式教學模式是否更有效;支架式教學模式可否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和積極性;是否更適合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可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抑或能否為他們之后的持續學習夯實基礎等等。
作者在自己任教的山觀高級中學選擇了高一年級兩個平行班級來做試驗對象,1班為實驗班,采取支架式教學模式指導下的聽力教學;2班為比較班,采取常規聽力教學模式。實驗前,于學期中的時候分別在兩個班進行了一次聽力測試。實驗過程中,教師在實驗班將支架式聽力教學模式貫穿始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驗后,于期末時再次對兩個班進行水平測試,通過兩次測試的結果去對比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效果。
實驗結果表明,支架式教學模式指導下的聽力教學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
四、結束語
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探索英語聽力教學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結合教學實際,作者用數據證明了該模式在提高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上有著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曹建明.高中英語“支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學生英語,20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