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春發
【摘要】學生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其今后的成長和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我們正處于激烈競爭的社會中,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經受住考驗,就必須要打好基礎。本文筆者將針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方法和途徑進行闡述,希望能夠為實際學習生活中的學生習慣養成奠定基礎。
【關鍵詞】學生 良好習慣 培養 途徑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197-01
習慣需要長期形成,是一種行為傾向。但一旦形成,習慣就具備顯著的固定性,改變起來難度也會更大[1]。葉圣陶曾經提到:“教育,一句話就是要讓學生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終身和全面的,比如對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影響深遠。
一、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和學會人生道理的重要載體,教師們如果可以使課堂在學生習慣培養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會使培養習慣的途徑得到進一步拓寬。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教育的真諦其實就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因為學生一旦養成了好的習慣就會更加輕松的完成學習任務,不需要花費過多的精力和時間。課堂上需要注重細節的作用,這些細節也是學生和教師們容易忽視的環節。從課堂上的細節入手包含學生的讀書姿勢、坐姿以及回答問題的表現等,教師們要注重這些細節的培養,讓學生從細節出發養成好習慣。古語中有言:“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課堂上的每一個小細節都應該得到重視,讓學生的行為經過多次的練習和重復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形成好習慣的途徑就是不斷的將不好的習慣一一改正,并長時間的堅持下去。
二、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一)激發學生養成習慣的動力
內因和外因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哲學上的主要內容,更是切實體現在我們的實際生活和學習當中[2]。在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中,內因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核心的構成部分,因此也應該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要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這樣學生才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習慣養成也不再是被動的過程。老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要使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支持和配合老師的規劃進程。比如老師需要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提問問題,接受挑戰等習慣,學生一旦有了較好的發現也會使他們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對于學生取得的成效教師應當及時進行鼓勵,但是也不能盲目肯定,要做到理性肯定,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必須要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過程中重視對學生自信心的保護,如果不及時觀察和抓住,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的機會就會稍縱即逝。對于學生而言,自信心是他們進步的基礎也是成長的動力。教師可以多肯定和表揚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對于成年人尚不是易事,不能過分的苛求孩子,切實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不可拔苗助長,讓孩子慢慢樹立起自信心,因為充滿自信心的孩子會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相反自信心缺乏的孩子則是不愿意繼續努力和行動,良好習慣的養成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幫助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自信心。比如及時說一些安慰鼓勵的話。學生年齡和心理都處于比較特殊的階段,仍然十分依賴成人們給他們的評價。只要我們能夠及時有效的給學生一些肯定的評價,他們就會慢慢樹立起自信意識。
三、建立家校協同機制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每天都需要接觸的地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雖然分工不同,但是缺一不可,兩大教育主體應當互相監督。學校可以采用短信、電話、家長會和家訪等方式,和家長進行平等的對話和溝通,讓家長們可以了解學校,更好的關心孩子們的教育,參與到學校組織的活動中。比如學校可以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活動,當前不少孩子屬于獨生子女,感恩觀念十分淡薄,針對這一不好的習慣,學校就可以借助于各種節日舉辦班會、知識講座等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可以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如感恩自然、社會、親人和老師等。
良好的習慣對于學生而言是他們一生的財富,但是這種財富需要從小積累。教師在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中地位特殊,意義重大。作為教師,必須要意識到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循環往復,不斷重復之后演變而來的。因此在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客觀規律,不能急于求成。
參考文獻:
[1]張勇,焦春艷,王蘭芝. 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的途徑與方法研究[J]. 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07):269.
[2]藺瑞. 談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方法和途徑[A].中國職協2014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中冊)[C].20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