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華
隨著融合教育的深入開展和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階段“ 零拒絕政策的實施,培智學校的生源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程度重、類型多,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挑戰。面對智障學生的智力狀況和生活需要,作為培智學校一般性課程之一的語文學科,應從智障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 遵循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借鑒普通學校成熟的語文教育經驗 ,以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形成語文技能、 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為教育目標。 這就要求作為培智學校的教師,結合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依據自身的學科特點與智障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教學。在這樣的新課改潮流下,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就要做到根據培智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把抽象的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實際和現實實際有效地融合起來,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強化動手,表演生活,體驗生活,使語文教學生活化,充分體現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的指導思想,培養弱智兒童的生活適應能力,還給培智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以生活本色。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
教學環境,主要指教室,這里是學生接受知識最主要的地方,教室環境的布置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所以無論是校園環境的規劃還是教室的布置,都必須更多地洋溢著溫馨的生活氣息和濃濃的童真童趣,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在自然真實或較自然真實的環境中學習。
比如在日常的教學中,結合我們所要傳授的知識,我們可以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天氣預報臺,里面包括年、月、日的更替;幾種天氣的變化 ;與氣候和天氣密切相關的標志性動植物以及人的衣飾及運動的轉變等。每天讓智障兒童去觀察、認識、再更換或者報道,從而使這些知識在這種生活化環境中不知不覺地浸潤到學生的頭腦中。
二、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可以說所有的教材內容都是人類生活實踐的知識結晶,是對源于生活的知識、規律的高度概括和客觀提示。這樣,教學內容更容易生活化,也應該生活化。而弱智兒童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傳授給學生系統的、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 ,而更應致力于培養他們日后自立于社會的生活能力,使學生回歸主流社會,提高生活質量。
但由于智障兒童教育新課改下的教材目前還沒使用,原有教材內容又嚴重陳舊,與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脫節,所以,我們除了要將現有課本內容盡可能生活化以外,更需要在教材的基礎上把那些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智障兒童認知特點的、符合智障兒童的興趣和經驗,以及他們生活中急需的知識內容增添到教學中來,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給予智障兒童以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展示出對生活的理解和認同,激發起學習欲望。歸納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實踐模式:1、引入學校生活。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楊龍同學主動幫助小同學的事、學校足球運動員參加特奧運動會獲得獎牌等,都可以讓學生們去說,去講。2、聯系社會生活。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言的一片天地。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例如為了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美景,我曾組織學生到滕王閣公園游玩。學生們興高采烈地來到公園欣賞美景,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了家鄉的美麗。隨后筆者將這一組活動照片、內容編寫成圖文并茂的班本教材,作為學習內容。文本內容為:“閬中滕王閣公園里有萬丈丹梯,千株櫻花。春天,櫻花絢爛綻放,異常美麗。我愛滕王閣公園。”3、結合家庭生活。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從事旅游業的,則可以讓他們做校內小導游等等。
三、強化動手,在生活操作中學習語文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就是說明動手操作不公是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為學習進行思維提供了支柱,且往往讓人恍然大悟,產生學習興趣。不過對他們 而言,動手操作能訓練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啟迪未知欲,補償智力缺陷,緩解手部功能障礙,加強個性培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例如,低年級的識字內容,大多來源于生活,因此可以把識字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教“開”“關”時,聯系室內環境,演示“開燈”“關燈”“開門”“關門”。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學生獲得了感性的知識體驗,理解了開關的意思。
四、表演生活,在模仿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材內容都是以語言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一定的生活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 ,而獲得主觀感受的。只有將課本中的語言文字用情景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讓學生再次模仿生活,在模仿生活的背景下進行學習,就能使學生得到更真切感受。有的課文內容寫的是生活中的緊急情況,教學時就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教《黃山》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分別做“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仙人指路”等動作,以進一步了解黃山石頭的千姿百態 ;還可以讓學生戴上導游證扮演小導游 ,一邊點擊多媒體課件,一邊向學生介紹景點。通過直觀感悟 , 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五、體驗生活,在生活體驗中學習語文。
生活是教育的源頭,語文教學是離不開生活的。當語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濃郁的生活氛圍中,在人與人的自然相處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就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為將來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打好基礎。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語文的教學和學生真實的生活感知聯系起來,讓學生來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場景中,在豐富的生活體驗中,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從而掌握知識與技能。例如:《購物》一課,我帶領學生去學校附近超市進行一次購物體驗,通過在超市購物活動的參與體驗,使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的內容,認識了各種物品,而且學會了在超市購物的流程及注意的事項,也使語文更加貼近了生活。
當生活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有濃郁的生活氛圍中,在人與人的自然相處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就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的發展,為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