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語文作為基礎性工具學科,想要學好是不容易。它體系博大內容浩繁,融思想、知識與藝術為一體,需逐步培訓良好的感知與接受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把學生的內部動力充分發揮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界石,喚起學生的學習語文意識,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順暢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的學習習慣:
一、 注重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在指導預習時, 教師可以做到有計劃地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進行導向指導。預習的關鍵就是把文章讀懂。預習時,學生必須弄懂字、詞、句段的意思,正確地劃分結構層次,擬出文章的中心。相當的高中生對字詞積累很少,,歪曲字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往往望文生義。因此,要培養學生找出關鍵的字、詞、句,重要的還要找出劃分層次的標志性語句。一篇文章往往有幾層意思,各層意思按一定的順序排列,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進程。但是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寫,應該教會學生明確文章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寫。預習時,可以以課文的“預習提示”為線索,確定整體閱讀的要求和路線。一般來說, “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最能體現編寫課文的意圖,它對如何學習該課文進行簡明扼要的說明和提示,因而,這種“提示”往往也就成了閱讀的線索。例如,《紫藤蘿瀑布》一文的“預習提示”,就提示了學習這篇課文的如下線索:(1)了解課文的狀物抒情;(2)了解課文對修辭手法的使用;(3)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品味文中優美的語句。
二、培養弄清課文背景的習慣
弄清課文背景的習慣,才能對課文進行整體閱讀。如《挖薺菜》一文的背景是:文章發表于1979年;解放前在財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被追趕;解放后懷念長在野地里的薺菜;文章結尾處表達的希望。由這些背景材料,大致可以看出,作者寫作此文不是單純地進行憶苦思甜教育,而主要是借此闡明兩代人之間不應存在代溝,而應相互溝通和理解。
三、培養課內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習慣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上好課、聽好課是學習各門功課的重要途徑。課堂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只有講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課堂學習策略主要有:
(1)抓住老師的思路,(2)抓住關鍵內容,(3)積極思維,學思結合。(4)珍惜課上學習時間,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5〉注意課堂小結。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課堂上達到對老師所講內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為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打好基石出。
四、注重積累的習慣
語文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語文不像其他理科類一樣清晰可辨,操作起來有章可循,它需要一種整體的感受,經驗的累積,持續的涵養,語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種漸進的過程。語文往往讓人捉摸不定,讓人感到模糊,讓人感到不像理科那樣學一點就獲得一點的喜悅,學習語文,當積累到一定量時,它會產生質變,讓你感到一種飛躍,一種充實,一種終生的幸福。人生不能沒有語文這個根。
五、注重閱讀與寫作的習慣
閱讀和寫作是體現一個人語文能力的主要標志。大家在學習中要把握好這兩點精髓。閱讀是語文材料的主要來源,從小學高年級始,就應對一些名家名作進行有計劃的閱讀,不斷擴展知識面。要根據有關的閱讀書目制定自己的讀書計劃,就自己的喜好側重讀來。還要涉獵當今報刊雜志和精妙時文,關心時事新聞。需知學語文僅有課本是遠遠不夠的,要讀社會,悟人生。其時有更多的東西是無須講解的,多讀多看自能領悟,自能通神、自能提高。閱讀要和背誦結合起來,要廣泛積累語言素材。閱讀還要和寫作聯系起來,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很有道理的,寫作能加強記憶、整理思維、提高認識。閱讀中可廣泛摘抄詞語、警句、俗語、名人名言、精彩語段,還可提煉情節梗概:做作品評析、鑒賞、讀后有感等。貴在多練筆,常堅持,抒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懷。
語文就是思想,語文就是生活,語文就是你這個人。學習語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靈魂。作為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習的眼、耳、口、手、心各感官,實現他們聽、說、讀、寫、思諸種功能。達到進行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語文學科最根本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