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由此也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階段。城鄉融合發展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要過程和途徑,當前在城鄉資源分配、居民收入、城鎮化推進等存在諸多突出問題。
關鍵詞:城鄉融合 城鄉一體化 城鎮化
一、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城鄉發展不平衡,公共資源分配“城市偏向”明顯
在要求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新時代背景下,城鄉公共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成為影響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選擇了“以農哺工”、“以城市為中心”的城鄉二元經濟發展模式,將優質資源大量投向城市,經濟、文化以及公共產品的供給使得城市的配套日趨完善,城市自身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城市的發展又帶動了公共資源的完善,使得城市比較優勢更加凸顯。一直以來,農村資源就是往城市單項流入,成為農村的“吸血機”,加之公共資源配置的“城市偏向”,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病態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成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最大的制約。
(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三農”問題依然嚴峻
我國城市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在迅速接近,但我國農村和發達國家的農村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國城鄉差距首先就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現階段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正在成為影響中國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和引發各種社會問題的深層原因。城鄉發展的不均衡,這也就造成了“三農”問題的解決仍然面臨不小的挑戰,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農業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三)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面臨困境和誤區,“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
首先,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盲目追求城鎮化率,“土地城鎮化”快與“人的城鎮化”,存在“重物輕人”的傾向。進入21世紀以來,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升值的巨大收益,驅動著各地出現大規模的圈地、占地情況,城鄉融合、城鎮化越來越演變有房地產化的趨勢,由此引發的惡性沖突事件、群眾性事件頻發,對社會和諧穩定形勢產生不利影響。其次,城鎮化建設存在著“程式化”和“蜂窩化”的傾向,各地都在積極推進快速推進城鎮化,但是存在著推進方式冒進和單一的現象,缺乏特色。最后,存在房地產化傾向,政府土地財政。
(四)農民市民化進程受阻,共建共享格局尚未形成
隨著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雖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首先,農民工市民化,由于落戶門檻高,難以在城市扎根下來。被視為“二等公民”,受到歧視,無法享受與市民同等的福利待遇,成為城市新二元。其次,居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轉移居民在市民化轉型的過程中,需要面臨的困難較多,陷入難留下、難融入的尷尬局面。
(五)非包容性問題集聚,社會風險治理難度加大
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非包容性問題也日益突出,這具體表現在居民收入增長不同步、社會階層分化日益嚴重、城鎮貧困問題日趨嚴峻、區域剝奪問題日趨突出等方面。農民工成為“二等”公民,伴隨著城市內部新二元結構的出現,城鎮居住空間分異的現象逐漸加劇。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由于機會和利益分配不均,衍生出一系列經濟“剝奪”現象。借助政策空洞和行政強制手段,一些強勢群益和強勢區域侵占甚至掠奪弱勢群體和弱勢區域的資源、機會和權益,轉嫁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代價。
二、主要成因
(一)發展理念和思維認知的偏差
首先,在思維認知上存在偏差。城鄉融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包含的內容豐產豐富,但就本質而言,是讓人們共享現代城市文明成果和改革發展成果。一些地方,將城鄉融合發展,片面的理解為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鎮人口比重的提高,盲目推進,造成人地矛盾緊張和其他社會問題的產生。長期以來形成的“城市偏向”的資源配置,導致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其次,發展理念轉變的滯后。重物輕人、重城市輕農村、重速度輕質量的發展理念,正是不科學的發展觀和績效評價體系加劇了粗放型增長。
(二)規劃指導和政策落實不到位
科學規劃是城市高標準建設和高效能管理的前提。然而,在中國融合的實踐中,有的地方不重視規劃的先導作用,邊建設邊規劃,甚至先建設后規劃。由于各地區具體發展狀況不同,本來完全可以依據自身的特點來進行發展設計,凸顯特色,增強比較優勢,然而在新發展戰略提出之后,各地方為了追求近期利益和政績,盲目快速推進,出現“蜂窩化”和“程式化”的現象,造成缺乏特色優勢和不可持續的發展新問題。缺乏規劃指導和盲目落實的行為使得本來應當是打破城鄉分割、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機遇,變成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新問題、新挑戰,對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制約。
(三)傳統二元體制安排的多重影響
傳統二元體制性安排主要是指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深層體制問題,表現在城鄉關系上的體制性安排就是城鄉分割的城鄉二元結構。這種城鄉二元結構具體表現在戶籍管理、土地管理、就業管理、社會保障和行政管理等多個方面。正是傳統二元體制安排,使得在城鄉融合的過程中,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在就業、教育和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區別對待,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市民化進程。
(四)相關配套制度體系尚不完善
科學的制度設計是推進城鄉融合科學發展的根本保障。配套制度改革滯后已經成為阻礙中國城鄉融合科學發展的深層原因,二元結構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作用,甚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的今天,依然在發揮作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過去支撐二元結構形成的有關條例、法律法規和政策,依然沒有修改和徹底廢止。城鄉二元戶籍制度,越來越演變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土地制度改革的滯后,也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農民市民化進程。
(五)農民社會事務參與度低
城鄉居民參與公共事務關系到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權益的保護,也是維護其基本權益的重要方式和途徑。然而,從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實踐來看,城市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明顯高于農村居民參與的積極性,農村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均比較低。城鄉居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積極性不足導致政府在政策的制定和設計中不能很好的滿足居民的實際訴求,嚴重制約公共事務發展建設。
作者簡介:岳志鵬(1991-),男,山東濰坊人,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