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合功
(河南省尉氏縣中醫院 尉氏475500)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對比分析
楊合功
(河南省尉氏縣中醫院 尉氏475500)
目的:探討西醫與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缺點,比較兩種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西藥組和中西醫組,每組32例。西藥組采用西藥美沙拉嗪治療,中西醫組采用西藥美沙拉嗪、中藥湯劑和灌腸聯合治療,觀察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治療后中西醫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西醫組的癥候積分低于西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中藥結合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結腸潰瘍面縮小效果突出,便于消除腸道炎癥,治療總有效率更高。
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西藥;療效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慢性疾病,發病周期長、病情發展緩慢且治愈難度較大,而結腸內壁出現潰瘍,不僅會使炎癥病變的程度加深,隨著潰瘍面的不斷變大,還會誘發腸穿孔,引發更危急的后果(死亡)。因而,在確定臨床治療方案時,控制潰瘍病變部位的面積,消除患者的炎性反應,是治愈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措施[1]。而科學合理的治療措施,不僅可以有效地改善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癥狀,還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2]。本研究探討了西醫與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優缺點,比較了兩種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西藥組和中西醫組,每組32例。西藥組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57.3±5.5)歲;中西醫組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齡 39~70歲,平均年齡(58.2±5.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經病理、腸鏡等常規檢查后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無腸胃癌性惡化病變情況的患者;達到相關醫學倫理要求標準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患有急性腸胃炎者;無潰瘍創面的患者;合并精神功能障礙疾病者;存在相應用藥過敏情況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西藥組 采用美沙拉嗪(國藥準字H19980148)口服治療,0.25 g/片,2 片 /次,3 次 /d。
1.4.2 中西醫組 在西藥組的治療基礎上,口服中藥湯劑,同時給予患者灌腸治療。方劑組成:黃芩、葛根、白頭翁各20 g,木香、黃芩、赤芍和藿香各12 g,黃柏、澤瀉、秦皮、金銀花各10 g;上述方劑為基礎方,隨癥加減。血便且腹瀉嚴重者可添加車前子、榆炭、薏苡仁和茜草;出現腹痛癥狀者可加入白芍、烏藥和延胡索。藥材加水煎煮,取湯服用。灌腸前應保證腸道內無宿便,然后將灌腸劑從肛門處緩緩注入患者的腸道內,同時臀部的高度不能低于腰腹部。
1.5 觀察指標 統計治療前后的癥候積分和治療總有效率。中醫癥候積分的評定參考《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2003年)》,主要分為活動期、恢復期和緩解期。療效評價標準:(1)治療后,患者經腸鏡和病理檢查顯示各項情況未發生好轉,中醫癥候積分<30%為無效;(2)治療后,患者的各種癥狀明顯好轉,內鏡檢查顯示結腸黏膜炎癥基本消除,潰瘍面與治療前比明顯縮小,中醫癥候積分減少70%左右為有效;(3)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除,腸鏡檢查顯示結腸黏膜破損部分基本恢復正常,中醫癥候積分減少程度>95%為完全緩解。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中西醫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西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195,P=0.004<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07,P=0.685>0.05;治療后中西醫組的癥候積分低于西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58,P=0.008<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候積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候積分比較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西藥組中西醫組32 32 t P 17.86±7.45 18.62±7.49 0.407 0.685 11.25±4.21 8.13±4.82 2.758 0.008
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胃腸疾病,和急性發作的腸胃炎不同,慢性病一般病期內經常復發,根治起來比較困難。該病的發病因素多且復雜,并沒有明確的發病機制,現有的相關研究認為,機體免疫功能出現異常是造成該病發作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患者自身的因素如精神狀況、先天遺傳等也會誘發潰瘍性結腸炎[3]。在中醫范疇內,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體內的濕熱過重,濕熱之氣滯留在腸道內無法排出體外,從而損傷了腸胃系統。因此,中醫治療還要從化解濕熱之氣著手[4]。
美沙拉嗪是西藥中治療腸道病的常規藥物,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理機制是防止結腸黏膜中的前列腺素E2增多,刺激腸黏膜,防止腸道的炎性反應加重[5]。中醫方劑中有消炎殺菌的黃連、白頭翁、黃柏和黃芩,可用于消除結腸組織的炎癥;而葛根可以化解濕熱的毒性;金銀花、藿香、赤芍和木香可以清熱除燥、調理氣血;澤瀉、薏苡仁、秦皮等藥物能夠在補益脾胃的同時除濕止痢[6]。對于出現血便或是腹瀉腹痛癥狀的患者,加用白芍、車前子、烏藥和榆炭等藥物可以有效消除上述癥狀。本研究通過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常規西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比較了兩組用藥后的療效,表明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癥狀改善和治療效果比使用單一的西藥明顯更好。
綜上所述,采用常規的腸胃消炎藥、中醫湯劑和灌腸療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不僅消除炎癥的效果更好,還能加快結腸潰瘍創面的愈合速度,治療總有效率更高。
[1]張金濤,王曉鋒,陳浩漩.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醫學綜述,2015,21(14):2683-2684
[2]蔣波濤,張朋,李榮華,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醫臨床研究,2014,6(3):7-10
[3]曲連軍.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22):86-87
[4]高巖.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藥信息,2011,28(3):86-88
[5]張輝凱.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7):89
[6]張軍民.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1,26(1):130-131
R574.6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33
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