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徐斌 單鈴娟 崔丹
(上海市青浦區華新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201708)
中醫活血行氣法在不完全性藥物流產中的應用價值*
劉芳 徐斌 單鈴娟 崔丹
(上海市青浦區華新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201708)
目的:探討中醫活血行氣法在不完全性藥物流產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中醫辨證治療的優勢。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例不完全性藥物流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進行辨證分型,基礎證型為氣滯血瘀,兼證包括氣虛,陰血不足和瘀熱型,每周隨訪1次,2周后進行療效分析。結果:氣滯血瘀型59例,有效51例,無效8例,有效率86.44%;挾氣虛型9例,有效8例,無效1例,有效率88.89%;挾陰血不足型6例,有效5例,無效1例,有效率83.33%;挾瘀熱型15例,有效12例,無效3例,有效率80.00%;總有效率85.39%。四種分型的治療有效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活血行氣法治療不完全性藥物流產,療效確切。
不完全性藥物流產;中醫;活血行氣法;療效
不完全性藥物流產(簡稱不全藥流)是因藥物流產后血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及雌激素上升緩慢,導致的子宮蛻膜、絨毛膜剝脫緩慢或不全。表現為陰道出血時間較長,嚴重者可長達1個月以上,伴或不伴出血量多、小腹疼痛、發熱等不適[1]。中醫藥對防治流產后并發癥有著顯著療效,自2014年1月以來,本院以中醫活血行氣為基本法則,根據兼證,對在婦科門診明確診斷后的不完全性藥物流產患者進行中醫辨證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例不完全性藥物流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中醫辨證分型,屬氣滯血瘀型59例,挾氣虛型9例,挾陰血不足型6例,挾瘀熱型15例。
1.2 納入標準 早期妊娠者;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藥物流產史者;藥流后經婦科門診確認胚囊排出者;藥流后2周及以上,婦科復診B超提示宮腔內有殘存物,伴或不伴有陰道出血者;身體情況可耐受中藥治療和臨床觀察者;愿意服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并納入臨床觀察者。
1.3 排除標準 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心肝腎疾病患者;服藥過程中服用吲哚美鋅或阿司匹林等藥物的患者;不能堅持中藥治療方案,中途要求退出的患者;觀察期間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并發癥或合并癥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治療氣滯血瘀型以活血行氣藥物為主,包括桃仁、紅花、川芎、當歸、三棱、莪術、益母草、枳實、厚樸、烏藥、小茴香、香附等;挾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等;挾陰血不足者加生地、玄參、山藥等;挾瘀熱者加紅藤、敗醬草、土茯苓等。用藥7~14 d后,進行療效統計。
1.5 療效標準 有效:服藥2周及以內,陰道出血停止,B超顯示宮腔內無殘存物或積血;無效:用藥2周后仍有陰道出血或B超顯示宮內殘存物未消失。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氣滯血瘀型59例,有效51例,無效8例,其中4例行清宮術;挾氣虛型9例中,有效8例,1例無效患者行清宮術;挾陰血不足型6例,有效5例,1例無效行清宮術;挾瘀熱型15例,有效12例,無效3例;四種分型的治療有效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中醫活血行氣法辨證治療不完全性藥物流產的有效率統計表
陳某,女,25歲,2016年3月10日入診。因藥流后陰道出血2周就診;診見體態自若,面色可,陰道有少量暗紅色出血,無發熱、腹痛腰酸等不適,眠納可,二便調;舌淡偏暗苔薄脈細;B超顯示宮腔內見25 mm×19 mm高回聲。診斷:惡露不凈(氣滯血瘀型),治療以活血行氣為原則,用自擬方。處方:桃仁10 g、紅花 10 g、川芎 9 g、當歸 15 g、三棱 10 g、莪術10 g、益母草 15 g、枳實 10 g、烏藥 6 g、小茴香 6 g。1劑/d,早晚各煎1次,連服7 d。3月17日復診:用藥后3 d內仍有陰道少量暗褐色出血,第4天開始出血停止。B超復查未見宮內異常。
根據病史和轉歸,不完全性藥物流產歸屬中醫中的“惡露不絕、惡露不行、產后腹痛”等[2]。宮腔內殘留物屬離經之血,為有形之邪蓄積胞中,舊血不去,新血不生,引起持續或間斷性出血;氣血運行受阻,阻滯胞宮,瘀而化熱引起腹痛發熱等不適[3]?;颊叨嘞抵星嗄昱?,既往多體健,故基礎證型辨證為氣滯血瘀。根據“通因通用”的治療方法,以活血行氣為治療原則,在桃紅四物湯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結果,選用自擬方進行治療,促進宮內殘留組織排出,切忌見血止血。在辨證分型時可以根據患者的既往病史,如胃痞、便秘、失眠、帶下病、腹痛等癥狀,結合舌脈等進行分型,可分為氣虛、陰血不足和瘀熱3個兼證。
本研究結果顯示,四種分型的治療有效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不同辨證分型的患者有同樣的治療有效率。為保證醫療安全,需要和患者做好溝通和隨訪,囑咐患者服用中藥后可能出現陰道出血量增加,到正常月經量2倍以上則要及時到產科就診,必要時行清宮術;藥物可能引起患者胃痞不適,腹痛腹瀉等癥狀;按時隨訪,收集患者資料,不斷完善治療方案。病程最短者為藥流后5 d就診,最長者為藥流后20 d就診;療程最短者服藥3 d后,B超顯示殘留物排出,療程最長者間斷服藥50 d排出殘留物(持續出血3月余,反復到??崎T診就診,建議臨床觀察);B超顯示包括高回聲、不規則高回聲、混合回聲、混合暗區、可疑內膜、胎膜殘留等。無效患者中有4例患者選擇繼續服用中藥,用藥4周內宮腔內殘留物消失,其中1例殘留物面積最大達35 mm×26 mm,經3周中藥治療后排出。
綜上所述,中藥治療不完全性藥物流產還沒有明確的適用證和禁忌癥,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明晰治療的對象和方法,提高療效。不完全性藥物流產在社區門診可以明確診斷,中醫診療思路清晰,用藥相對安全,有助于減少清宮術等有創操作的發生,減少雌孕激素的使用率,減輕患者的經濟和心理負擔。
[1]蘇采峰.藥物流產中不完全流產及失敗原因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8,12(29):43-44
[2]徐原哲,王東梅.宮清方加減防治藥流不全18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7):52
[3]朱小娟.益坤寧顆粒用于人工流產后600例臨床觀察[J].安徽醫藥,2013,17(4):680
R169.4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84
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課題(編號:zxhk-15-103)
2017-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