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艷艷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中醫科 鄭州450000)
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偏癱后遺癥的臨床觀察
冉艷艷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中醫科 鄭州450000)
目的:探討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偏癱后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后遺癥患者8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給予補陽還五湯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FM、ADL評分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FM、ADL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腦卒中偏癱后遺癥患者應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效果顯著,有利于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改善患者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腦卒中偏癱后遺癥;補陽還五湯;針灸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具有發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高等特點,預后極差,多數患者經治療后仍伴有不同類型的后遺癥,其中偏癱最為常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調查顯示[1],早期及時治療腦卒中患者,能夠改善神經損害狀態,有利于患者預后。本研究旨在探討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偏癱后遺癥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后遺癥患者8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 55~75 歲、平均年齡(63.2±4.3)歲;觀察組:男24例、女 20例,年齡 56~73歲、平均年齡(62.8±4.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紅花6 g,赤芍10 g,黃芪30 g,地龍10 g,當歸尾10 g,桃仁10 g,川芎10 g,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1劑/d。伴有小便失禁者加五味子、山萸肉、益智仁、桑螵蛸、肉桂各10 g;腰膝酸軟者加續斷、桑寄生、杜仲各10 g;肢體麻木者加膽南星、陳皮、茯苓、半夏各9 g;肢冷者加防己、茯苓、薏苡仁、澤瀉各10 g;言語不利者加遠志、郁金、石菖蒲各10 g;連續用藥1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灸治療。取手、足三陽經為主穴,伴有上肢功能障礙的患者加取手三里、肩前、外關等穴位;下肢癱瘓患者加取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等穴位;伴有吞咽障礙、言語障礙者加取通里、金津、舌三里、神門、玉液等穴位;以采陰補陽法進針,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連續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
1.4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治療后患者癥狀與體征消失,患者肌力恢復至5級,生活可自理;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患者肌力恢復至2級,患者生活基本自理;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與體征均有所好轉,肌力恢復至1級;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與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神經功能癥狀以神經功能癥狀評分量表(NIHSS)進行評定,分值越低,神經功能越好;以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進行評定,分值越高,運動功能越好;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量表(ADL)進行評定,分值與患者生活能力呈正比[2~3]。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DL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NIHSS、FM、ADL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FM、ADL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DL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DL評分比較
AD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NIHSS治療前 治療后FM治療前 治療后44 44 t P 30.8±4.3 30.9±4.1 0.92>0.05 9.9±1.2 14.3±2.0 2.51<0.05 21.5±2.8 21.8±2.9 0.88>0.05 31.3±3.0 25.5±2.8 2.53<0.05 42.9±5.3 43.1±5.0 1.54>0.05 78.9±6.0 65.2±6.2 2.29<0.05
腦卒中為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特征為腦部缺血與出血性損傷,主要是因多種因素所致的腦局部血管狹窄或閉塞,進而引發的腦組織缺血壞死、血液溢出現象[4]。本病極易壓迫患者腦組織,對患者腦組織功能造成損傷。隨著研究深入,臨床上對腦卒中的死亡率進行了較為明顯的控制,但仍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偏癱作為腦卒中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患者往往需長期臥床休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中醫認為肌膚筋脈失養、脈絡瘀阻是導致腦卒中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臨床上通常將活血、通絡、益氣作為治療本病的關鍵。
本研究中選用補陽還五湯進行治療,方中重用黃芪益氣,取氣行則血行之功;同時紅花、川芎、當歸尾、桃仁當等藥物具有活血祛瘀之功效;地龍可通經活絡。縱觀全方可知諸藥材共用能夠活血化瘀、益氣通脈。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6],補陽還五湯可抑制凝血酶,有利于刺激血管壁釋放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從而促使血小板在內皮下組織中粘附,預防血栓形成,發揮良好的止血功效;還可在降低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的同時,為治療效果提供有效的保障。單純給予補陽還五湯治療腦卒中雖具有一定療效,但仍不十分理想。臨床為提高治療效果,逐漸在給予患者補陽還五湯治療的同時配合針灸治療。針灸是中醫常用的康復方式,在改善患者微循環、促進腦部側枝循環代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減輕對腦組織的損害,達到改善患者腦部半暗區功能的功效。因此,以患者具體情況為依據給予患者針灸治療,同時配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有利于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對改善患者功能癥狀有重要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 NIHSS、FM、ADL評分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FM、ADL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偏癱后遺癥患者效果顯著,可明顯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改善患者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李季.認知療法對腦卒中偏癱后遺癥期老年患者抑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33):54-54
[2]郭麗云,田澤麗,王潞萍,等.任務導向性訓練結合肌力訓練對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7):642-644
[3]王爭.減重步行訓練對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貴州醫藥,2016,40(7):717-718
[4]王司曄,蔡俊燕,郭愛松.運動觀察療法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障礙的臨床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醫學版,2016,36(5):458-460
[5]李芳玲.針刺拮抗肌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1):794-796
[6]陳健安,鄭禹,余康潮,等.董氏奇穴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性偏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7):715-717
R246.6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87
201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