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越 王仙竹
【摘 要】 平衡計分卡的出現和應用彌補了傳統績效評價方法單一、考核期短的缺陷,已逐漸成為企業管理不可或缺的考核工具。但是我國以往采用的4維度平衡計分卡忽視了對企業環境資源的考核。文章將平衡計分卡應用于環境績效的評價中去,將環境因素嵌入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分別在原先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4個維度的基礎上,增加了環境要素的考核,即采用了“BSC+E模型”,拓展了平衡計分卡的應用,以促使企業經營管理層更加關注自身的環境行為,提供完善的企業環境信息,從而充分行使環境績效考核應有的職能,以促進企業環境競爭力和環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環境績效; 環境成本; 平衡計分卡; 評價; 環境要素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19-0099-04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之后,我國不斷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企業發展、股東權益、顧客滿意度等備受關注,如何建立適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指標及其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傳統績效評價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考核指標單一、績效指標界限模糊、設置不合理等,使得考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1993年平衡計分卡(Balance Score Card,以下簡稱BSC)的出現,彌補了傳統考核評價的缺欠,成為目前企業考核比較熱推的工具,已被80%的世界500強企業所采用[ 1 ]。近年來,我國的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一樣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環境保護越來越被重視,通過環境立法、宣傳、講座等環境教育,攜手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魅力中國,“金山”與“青山”兼得并重,不僅寫入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報告,而且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告中,對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加以明確[ 2 ],尤其是新頒布的《環境保護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旨在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強環境保護。
通過推進環境因素嵌入式的BSC,將促使企業提高環境經營意識,履行企業的環境責任,在積極開展環境經營、清潔生產的同時,不斷完善企業的環境考核機制,以實現環境效益、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互利共贏。然而,作為社會經濟“細胞”——企業在BSC的應用中缺乏對環境績效的考核,沒有將環境業績納入到考核范圍之內,因而使得企業并未顧及其環境行為與環境績效,致使我國環境治理收效甚微。本文通過將環境因素納入企業BSC的考核指標體系,即在建立“BSC+”評價模型的基礎上,提出BSC+E的應用策略。
二、平衡計分卡(BSC)的相關概述
(一)概念界定及其由來
BSC作為企業戰略性管理工具,是由美國學者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S.Kaplan)、大衛·諾頓(David P.Norton)共同開發的一種評價方法。該方法是從企業的財務、顧客、內部業務流程和學習成長4個維度,將企業的戰略目標細化,并將其落實為具體的、可操作的細化目標,以提供考評依據的新型績效評價方法[ 3 ]。
BSC的應用初始于AnalogDevice公司(以下簡稱為ADI公司)。ADI公司是以生產模擬、數字以及數模混合信號處理裝置為主的半導體專業廠商,該公司每5年對其戰略方案進行一次較大改善。1987年,恰逢該公司5年改革之際,公司管理層提出的戰略目標不僅涉及制定過程本身,同時高管與員工進行了面對面地交流,增強員工對戰略目標的理解,推動戰略目標的實施。該公司開發的簡單ADI平衡計分卡被認為是現行BSC的雛形。卡普蘭和諾頓系統地分析了ADI公司的BSC,并在該公司的其他方面進行深化和拓展,最終確定從公司的財務、顧客、內部業務流程以及學習成長4個維度進行考核評價。目前,BSC已成功普及到世界各地,不僅成為政府部門等外部對企業考核評價的工具,也成為企業重要的管理手段和戰略管理方法[ 4 ]。
(二)平衡計分卡的基本內容
傳統BSC包括的內容如圖1所示[ 5 ]。
(三)平衡計分卡的平衡新說
從BSC的職能和作用角度看,許多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觀點。鄧德強和溫皓然提出了包括資源、環境5個平衡的BSC[ 6 ],李秀芹將企業社會責任應用于BSC考核之中[ 7 ],而本文提出了BSC+E的設想,在4維度的基礎上,嵌入環境要素加以改進。
1.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平衡
與傳統的績效評價相比,BSC突破了指標的限制,首次將企業的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有機結合,將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同時對比,為企業管理方案的選擇提供了更有價值的意見。在新BSC+E模型下,將環境會計的相關指標嵌入評價體系,綜合考評環境績效和財務業績,突破了原有的財務狀況決定論。
2.企業組織內部群體與外部群體的平衡
企業通常將股東、顧客視為企業外部考核群體,將企業的員工、管理層視為企業內部考核群體。通過多方面考核,改善企業經營業績,從而提升企業價值和核心競爭力。在新BSC+E模型下,重點考評內部群體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增加員工環保培訓考核,進一步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企業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平衡
BSC不僅密切了解企業發展戰略和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而且為戰略考核建立了完善的指標評價體系。用BSC來檢測企業戰略的完成程度,將企業戰略作為長期目標,再把長期目標細化成若干個小目標,使得戰略目標由抽象變為具體,同時細化后的目標更具可操作性,針對性強,便于其戰略目標的實現。BSC不斷檢測企業戰略的完成程度,最終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推動企業良性發展。在新BSC+E模型下,注重影響環境的企業各方面因素,把環境戰略作為企業的長期目標,使得企業的競爭力和環境戰略的關系得以協同改善。
4.結果性指標與動因性指標的平衡
結果是指用BSC對企業各項指標的目標管理,動因是指通過BSC的評價促使戰略目標得以完成,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在新BSC+E模型下,把環境績效作為目標管理的一項重要考評指標,評價環境戰略的完成情況,實現結果和動因的平衡。endprint
5.領先指標與滯后指標的平衡
BSC的4個維度包含了領先指標和滯后指標。財務指標實質是一個靜態指標,由于所反映的是上一年度的財務數據,對本年度或以后年度影響甚微,因此,屬于滯后指標。而顧客維度、內部業務流程維度、學習成長維度都可以為企業的發展及時提供建議,屬于領先指標。在新BSC+E模型下,領先指標和滯后指標都囊括對環境要素的評價,力圖改善企業的環境效益。
綜上所述,改進后的BSC在原先固有的4個平衡的基礎上,實質上強調業績考核與環境績效之間的平衡[ 8 ]。在企業加強業績考核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權衡企業財務業績與環境績效之間的關系極其重要,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增加企業收益。在新BSC+E模型下,嵌入與環境有關的考評指標(環境要素)能更直觀地展現財務與環境的相關關系,以適應企業的轉型升級,尋求一條企業與環境共生的發展之路。
三、環境要素嵌入BSC+E評價模型
本文設計嵌入環境要素(+E,下同。)的BSC,是對傳統平衡計分卡(BSC)的創新,可從BSC拓展前后的內容,比較其考核內容的變化,如表1所示。
(一)財務維度+ E
傳統的BSC對財務指標主要考慮現金流量、財務比率等指標,BSC+E對財務維度的考核,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1.收入額增加是指在企業會計支付環境費用后會使經濟利益增加、所有者權益增加的額度。技術創新使原來的環保清潔費用大大降低,對設備的改造有助于減少企業的環境成本,減少排污費等。由于企業每年年初計提環保清潔費用,金額隨著技術創新而逐漸減少,因此,其減少的份額可計入企業的環境收入和環境效益。
2.成本額是指企業在環境治理過程中所耗費的一定資源,是其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的費用額度。環境成本的確認涉及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從產品設計開發開始,歷經原材料、輔助材料等采購,生產制造加工及產品的包裝,產品銷售,到最終的消費使用,以及廢棄物的處理為止。通過環境成本計算,可以直觀地反映企業在產品生命周期內的環境費用及其在企業成本總額中的比重。
3.利潤率,即凈利潤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通過利潤率指標分析環境效益,以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利潤率是評判企業資金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財務報表使用者最為關心的指標之一。
4.資產負債比率,即年末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企業為了治理環境污染需要購買專業處理設備,需要計算殘值、年限和折舊額等,從而影響資產總額。同時,企業每年需要向政府部門繳納一定的環境治理費用,通過應繳稅費科目形成企業負債,包括計提環境保護稅費,新頒布的《環境保護稅法》(2018年1月1日施行)的實施,將影響企業的負債總額。
5.流動比率,即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比率。該指標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通常大于200%時,表明企業的經營狀況良好,有足夠的資本和能力去治理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從而形成綠色的產業鏈,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增加企業的收入和權益。
(二)顧客維度+ E
從環境經營角度講,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是指顧客對企業清潔生產等環境行為的滿意度。人們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并非只滿足于最基本的溫飽,而是開始注重生活品質,注重產品對消費者真正的使用價值乃至環境的負荷。企業生產的產品綠色環保、加工過程環保清潔,更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同時,要開展環境回訪、危機公關處理等活動,這是贏得綠色消費者和用戶信賴的必要手段。
市場占有率是指企業產品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環境中,其銷售額在同類產品銷售額中的比重。市場占有率越高,說明顧客對本品牌的認可度越高。打造成功的品牌,盡管其影響因素很多,但是隨著環境保護的重視度不斷提高以及綠色消費者和用戶的不斷涌現,環境因素不容忽視。
(三)內部業務流程維度+ E
產品是為滿足客戶需求才出現的產物,因此,在產品設計之初需要進行市場調查和預測。根據顧客需求分析進行產品設計。為保證產品品質并保證在使用中清潔環保,設計者應將環境要素考慮在內,實現成本較低、環保附加值高的產品設計。在產品生產時,一般認為進行環境污染治理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但是通過打造產品的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不僅可以拓寬國內外市場,保證投入的經濟性,而且可以減少產品后期的維護費用和三包費用,為企業節省一定的開支。
此外,還要加強產品銷售后到報廢前的反饋控制。產品售出后,企業應及時進行產品跟蹤,計算產品的殘值和廢品率,通過不斷地改進產品,以減少對環境的負荷。評價考核體系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收官驗收系統,應對企業自身環境管理制度的履則、環境治理情況、企業投入環保研發資金以及污染物治理結果的審核。
(四)學習與成長維度+ E
提高企業產品的環境附加值,可以通過增加員工環保培訓次數、提高環保創新能力、進行環境治理的技術改進等來實現。提高環保創新能力,應將環境治理擺在企業戰略高度來認識。企業在選拔具有環境創新意識賢士的同時,應加大環保資金投入,為實現企業環境創新提供智力基礎和資金保障。
環境治理的技術改進是實現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環保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環保技術開發與利用,不僅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排放,而且可以縮減設備維護費用。通過環保技術的創新,將會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
四、BSC+E模型的應用
(一)嵌入環境要素BSC的優勢
我國一些大型企業已經將BSC作為績效考評的必要手段,但在近年的應用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而BSC+E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了這些問題,其優勢主要體現在:
1.將環境要素財務指標和環境要素非財務指標有機結合,有助于環境考核更加全面,使企業關注環境治理,綠色生產,降低環境費用,改進產品設計,從而走內涵式發展。endprint
2.建立環境短期指標和長期指標結合的多元化綜合指標體系,充分考慮到企業各個時點的環境行為,關注企業的環境戰略,提升企業的環境競爭力。
3.實現環境支出的短期刺激與長期約束激勵結合,將企業的環保意識貫穿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促使企業實施環境經營。
4.堅持業務數量與其質量并重。在企業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單以產值論英雄,還應綜合考慮產品的質量、產品的環保因素,以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其環境收益的雙贏,有助于促進企業內涵式發展。
5.將企業的戰略目標細化,并設置不同的細小指標去保證企業戰略目標的實施。企業的環境治理,應將治理過程分成若干個小目標,針對每個小目標選取考核指標進行綜合考慮,最終形成指導性意見。BSC+E模型的應用有利于及時反映企業的環境治理狀況,便于對環境經營力的檢驗。
(二)應用策略
嵌入環境要素的BSC是對業績評價方法的創新,BSC+E模型的應用將促使企業不斷加強環境治理和環境改進,是順應生態文明建設時代發展潮流的有效手段[ 9 ]。為此,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BSC+E是在以往平衡計分卡4個維度的基礎上分別嵌入了環境要素,目前在該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更缺乏成功案例,因此,對于考核指標的選擇及其權重的設定,應注重其科學性和合理性。
2.以往的BSC 4維度并非獨立存在的,是以企業的戰略為核心的。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實施環境經營戰略將會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財務維度指標是企業發展的動因,而環境要素也將成為4維度的驅動因素。
3.嵌入環境要素BSC的實施,關鍵在于經營管理層的環境經營意識,為此,應以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為抓手,逐層落實,以大帶小,通過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層面的培訓,在企業上下營造環境經營氛圍,不斷提升企業的環境業績。
4.BSC+E在應用時,應結合本企業的實際進行設計,將企業的環境戰略和環境業績目標優先考慮。為此,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環境愿景,制定環境目標以及關鍵的環境因素,并確定環境因素的衡量指標,以便于對其進行環境績效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徐緒堪.基于BSC的中小企業信息化第三方咨詢監理模型構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2):197-199.
[2] 王慧湘.論習近平的生態文化觀[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121-134.
[3] 宋紅玉,沈菊琴.平衡計分卡的發展及超越:一個文獻綜述[J].會計之友,2015(5):134-136.
[4] 王振源.平衡計分卡:組織戰略與績效管理利器[J].中國工業評論,2015(9):92-96.
[5] 王詠梅.平衡計分卡在企業績效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會計之友,2015(2):67-71.
[6] 鄧德強,溫皓然.管理會計工具及應用案例:包含資源和環境的五維平衡計分卡及應用[J].會計之友,2016(3):125-129.
[7] 李秀芹.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下的平衡計分卡改進[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5(3):83-86.
[8] 李智彩,范英杰.基于平衡計分卡的企業環境業績評價研究[J].財務與金融,2014(5):59-63.
[9] 宋子義,鄒玉娜.平衡計分卡在企業環境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經濟縱橫,2010(11):102-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