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棟 劉海波
摘 要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經濟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該領域的破產管控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破產法必須接受并且回應互聯網經濟發展對其的挑戰。因此,本文首先明確了破產法之于互聯網經濟的意義,進而分析了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最后提出了互聯網經濟發展對破產法變革的新要求,包括確立互聯網企業中創意的重要性、變革破產管理模式、運用“互聯網+”開展破產處置。
關鍵詞 互聯網 經濟 破產法 變革
作者簡介:吳國棟,沈陽市渾南區人民法院,副院長,研究方向:民商法;劉海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沈陽市渾南區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35
當下,隨著我國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這些新特征對已有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秩序規則產生一定的影響。如今法學界不少有識之士已經注意到,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對于傳統法律規則已經產生了一些沖擊和挑戰,如著作權法、財稅法、刑法等等,并且已有一些文獻對互聯網經濟在這些法律層面的影響展開了研究。然而互聯網經濟在破產法領域的影響,至少國內學者對該課題進行研究的是少之又少。破產法是維持和重建市場主體信用基礎的基本法律,因此研究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破產法變革趨勢,對于保障互聯網時代的經濟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法律和現實意義。
一、破產法之于互聯網經濟的意義
從本質上講,互聯網經濟屬于一種信用經濟的模式。互聯網企業無論是通過股權融資,或者是債券融資,都是建立在基本的信用基礎上的。而破產法的基本功能就是為信用經濟提供基本的風險法律保障。
(一)破產法為互聯網經濟的風險分擔提供法律保障
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時時刻刻會面臨著各種風險,然而其中最致命的風險當然就是破產風險。因此,政府所制定的各種經濟法律和企業監管制度,其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企業有效管控企業的破產風險。互聯網經濟或者互聯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無時無刻不面臨著破產風險。破產法在互聯網經濟或互聯網企業在處置破產風險的主要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當互聯網企業遇到破產時,破產法能夠保證利益相關者對企業資源實現分配,這種分配的主要依據便是破產法所確定的債務清償順序。
其次,破產法中規定有優惠性清償和防止欺詐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保證了債權人在破產處理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公平對待。
(二)破產法為互聯網經濟破產風險化解和資源配置提供法律保障
企業在經營壯大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經濟風險也在不斷的隱藏聚集,這無疑會增加企業發展的不安定因素。如果這些不安定因素在某一時刻集中爆發,那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破產法通過重整制度的設計,能夠幫助企業在一定比較平穩的環境下經營發展,使經營風險不會在短時期內集中爆發,有效降低了企業因經營困境而產生的經濟風險。并且正因為有破產法的存在,使得企業在破產發生后,企業資源能夠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實現流動和重新配置。
二、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新特征
(一)互聯網經濟頻出新概念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很多互聯網經濟新概念是層出不窮。其中,有些新概念并沒有什么實際運用價值,然而卻被一些別有用心者所利用。這些人將這些新概念進行一定包裝編排后,轉為變成了一些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的違法手段,例如電子商務、投資基金、O2O,等等。一些不明真相而又急迫想發財的普通群眾,就會很容易上當受騙,其自身經歷利益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和損失。除此之外,一些不法分子還會利用所謂的互聯網經濟新概念成為“皮包公司”。所謂“皮包公司”就是公司既沒有固定資產,也沒有固定工作地點和固定工作員工,只提著一個皮包就四處做生意。這些皮包公司經常對外聲稱自己有個規模很大、發展前景很好的項目。出于資金需求需要籌集資金,并且承諾給予投資者很高的回報,實際上很多就是變相的非法集資。
(二)互聯網用戶群與破產利益相關者范圍擴張
破產法不僅是為了企業發生破產時,保證債務集中清算,而且還要關注利益相關者的范圍,使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到保障。然而互聯網企業獨特的商業模式,使得其進入破產程序時,其利益相關者的范圍大大拓展。傳統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涉及企業債權人、債務人、員工等;而互聯網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會進一步擴大至互聯網產品的用戶群。當前的互聯網企業無不是強調“用戶至上”的經營理念。互聯網企業要發展,其前提是要培養大量免費或付費的用戶群。例如,網上打車平臺就是靠吸引大量用戶付費使用其應用來實現經營的。如果像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一旦遇到破產的情形,在債務清償時就不得不考慮預期聯結的用戶群這一特殊利益相關者群體。而要保證實現這一點,目前的破產法律需要重整計劃的制權利、參與權,并且還要充分考慮到互聯網用戶群基數大這一現實問題。這就預示著互聯網企業破產時,需要將破產法與證券法等相關法律協同使用,從而為互聯網用戶群參與進破產程序提供一個合法方便的空間。
(三)互聯網企業資產特征與債務人財產處置新問題
傳統企業的企業價值主要來源于企業的有形資產,如車間、產品庫存、銷售收入等。然而互聯網企業的核心資產多是無形資產、如網站、計算機軟件、APP、專業技術、知識產權等。核心資產的獨特性,使得互聯網企業在實施破產程序時產生一些特別的困難:例如,首當其沖的就是互聯網企業融資模式所帶來的權利界定模糊問題。傳統企業在融資時,投資者考察的是企業有多少有形資產,企業有多強的盈利能力,等等;可是很多互聯網企業投資者首先看重的是互聯網企業上市后的股票升值前景。我們經常能看到某某互聯網企業獲得了A輪、B輪、C輪多少數額的融資這樣的新聞報道,但是很少有說明該企業獲取融資的方式和細節。破產法規定企業破產債務清償時,優先保護債權人權益,這種情況下權益人持有的是股權還是債券對于挽回自己損失的影響就特別巨大。由于互聯網企業的融資方式不透明,使得法院在界定權益相關者是股權人還是債權人時經常遇到困難。endprint
再例如,企業破產清算時,對債務人財產的部分或全部資產進行出售是一個重要內容。互聯網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收集積累了大量客戶信息,甚至這些客戶信息已經成為很多互聯網企業的核心資產。為了保護債權人利益或者實現企業重整,有時候需要出售企業核心資產。但是如果將這些客戶信息進行出售,就可能產生侵犯客戶隱私權的法律問題。《刑法修正案(九)》的第一款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進行了界定,表述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刑法》的這一規定,實際上已經表明不能將互聯網企業的客戶個人信息作為企業核心資產進行出售,如此一來便不能最大限度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因此,破產法需要針對這種情況進行規定的調整,比如規定特殊情況下,在滿足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允許通過有條件地出售客戶信息資產,來最大限度保證破產企業債務人的利益。
三、互聯網經濟發展對破產法變革的新要求
(一)確立互聯網企業中創意的重要性
互聯網企業破產清算困難,一個核心原因就在于互聯網企業的產權難以界定。互聯網企業在成立之初,其合伙人有的是資本入股、有的是技術入股,還有的是創新入股。可是一旦到了企業不得不進行破產清算時,各種合伙人就可能相互推諉責任,這就是因產權不明而造成了破產清算困難。因此如何幫助互聯網企業劃分好企業產權,并且更好地劃分其經濟風險,就成為破產法在互聯網變革中的一個重點。本文認為,由于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深受新的科學技術的影響。實踐表明,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的推出和應用,往往能對互聯網經濟產生巨大的沖擊。因此,互聯網企業的破產處理可以充分注重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創意、創新技術的重要性,并且在破產法中明確規定各利益相關者如何分擔企業的經營風險。
(二)變革破產管理模式
破產法的意義,不僅在于清算破產企業資產,最大程度保證債權人利益。而且還具有重整企業的功能和作用。我國《企業破產法》第73條規定:在重整期間,經債務人申請,人民法院批準,債務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監督下自行管理財務和營業事務。”第74條規定:“管理人負責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的,可以聘任債務人的經營管理人員負責營業事務。”從這些規定來看,重整企業的營業控制主要是由管理人來實現。然而這種模式在傳統企業中比較好實行,但是在互聯網企業中卻遇到了很大挑戰。因為互聯網企業對于信息傳輸技術的使用更加普遍,這就幫助企業各個合伙人能夠快速及時地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每個合伙人都可以負責一個項目,并且在自己所轄項目內有獨立的決策行使權,簡而言之互聯網企業的管理模式是多中心的。因此在破產重整時,即便由管理人接管了企業的營業事務,管理人也難以接管企業全部事務,還是可能有一部分事務處于債務人管理之下。因此,保留債務人的破產管理模式,更加適用于互聯網企業破產程序。而《企業破產法》第73條規定的:“債務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監督下自行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很可能成為未來互聯網企業破產重整的主流控制模式。
(三)運用“互聯網+”開展破產處置
“互聯網+”是2015年兩會上提出的一個重要經濟發展新理念,它倡導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傳統行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從而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我國司法機關也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將“互聯網+”的理念引入互聯網企業破產處置中來。例如,可以通過網絡視頻召開債權人會議;在企業重整投票時,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讓債權人進行投票。再例如,在互聯網企業的破產處理中,將互聯網企業的資產,如客戶資源信息、創新技術等,通過網上拍賣平臺進行司法拍賣,等等。
參考文獻:
[1]孫偉平. 互聯網經濟發展與破產法變革趨勢.法制博覽.2017(17).
[2]賀丹. 互聯網經濟發展與破產法變革趨勢.法學雜志.2016, 37(2).
[3]高思羽.淺談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田現代經濟信息.2016,22(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