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從梳理統一國家司法考試與傳統法學專業本科教育的關系入手,認為地方院校要以國家對普通高等院校轉型發展為契機,以培養基層實務人員為目標,合理設置法學專業課程。
關鍵詞 司法考試 法學 課程 設置
作者簡介:徐澤春,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100
從2002年起,我國對取得初任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資格實行了統一的司法考試,這是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項創新舉措,對我國本科法學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該舉措直接導致國內高等院校法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學校安排課程之余,積極參加司法考試,并且已通過司法考試作為衡量個人學校效果的一個標準,個別高校甚至將司法考試大綱作為課堂教學的課程大綱,將學生司法考試通過率作為學校招生宣傳的一個指標。司法考試與法學本科教育兩者在考核方式、考核難度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如何協調兩者的關系,借鑒司法考試的考查特點,不斷提升法學本科教育水平是法學專業教育工作者急需考慮的問題。作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面臨轉型發展的重任,對該問題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傳統的法學教學方式、效果等進行創新,對國家司法考試的定位、目的進行研究,使兩者可以良性互動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我國司法考試的現狀和定位
國家司法考試主要測試應試人員所應具備的法律專業知識和從事法律職業的能力。其作為一種職業準入考試,是初任法官、檢察官以及取得律師資格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自2002 年開始,我國實行統一的司法考試。逐漸改變了我國沒有嚴格統一的法律職業準入標準的現象,使得法律職業隊伍更加的專業和優秀,司法考試制度的正式確立與發展,使得法官檢察官有了統一的入職標準,司法工作人員的水平有了顯著地提高,從而對我國司法公正的實現提供了更好的人才保障,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我們也發現司法考試制度自實施以來的實際效果與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發展,仍然存在某些問題,這將不利于法律應用型人才的發展。首先,司法考試的應用能力的考核不足。從根本上還是側重于對于法條的機械性記憶,近些年來,隨著法律教育的發展,司法考試的題目質量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在刑法領域,新理論、新觀點層出不窮,極大地提高了考生的批判性思維,但是就整體而言仍然存在不足,其次,法律作為一門“語言藝術”,法律的口頭表達能力在現行司法考試中卻未能體現。其次,司法考試現行的“一考制模式”有待商榷。通過一次紙質化的司法考試模式,其弊端也逐漸暴露了出來。一次考試模式下的現行司法考試也很難反映出考生的分析推理判斷等綜合能力,而這些能力又恰恰是從事法律職業者最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最后,司法考試忽視了法律職業道德的考察。司法考試對于一個人法律職業道德的考察從簡單的幾道題很難反映出一個人的法律職業道德。一個沒有法律職業道德的法律職業人對法律本身,對社會的危害有多大。
二、司法考試背景下對法學本科教育之反思
(一)司法考試對法學本科教育的積極影響
目前我國高等法學本科教育更多的側重于通識教育,在于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教授學生基本法律知識。然而統一司法考試的出臺使得本科教育開始注重實踐教育。司法考試中的題目原型大部分來源于現實的真實案件,因此,老師在傳授基本知識的同時將會引進大量的教學案例,這無疑會刺激更多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對于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論知識將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其次,由于司法考試的精英化定位,通過司法考試也成為法學本科學生檢驗自己學業的試金石,也成為其在大學中的“終極目標”。司法考試的存在讓更多的法學本科學生投身于司法考試中,花更多的時間去準備,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這也將促進整個法學本科教育的發展。
(二)司法考試對法學本科教育的消極影響
在看到司法考試對于法學本科教育的諸多積極影響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兩者之間存在的諸多不相協調和適應的地方,這些矛盾極大地阻礙了整個法學教育的發展,導致法學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前景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具體表現如下:
1.法學本科教育逐步淪為應試教育。近年來,法學專業畢業人數不斷上升,導致法學專業的就業率持續走低,無論是傳統的老牌政法強校還是一般的普通高校,法學畢業生的就業成為一件很棘手的問題,司法考試作為法律職業入職的“敲門磚”更加被重視,大學本科教育也更加偏重于司法實務,原本的通識教育的定位正在朝著應試教育慢慢轉變,司法考試極低的通過率,使得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司法考試輔導班,他們致力于讓考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順利的通過司法考試,以應試主義為指導理念,傳授學生應試技巧,對司法考試大綱進行重點研究,掌握重點部分、必考部分,強調題海戰術,硬背法律條規等,這必然對強調理論教育、通識教育的法學本科教育形成沖擊。大學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并不僅僅是通過司法考試,還承擔著其它的社會任務。但目前過分重視司法考試使得這幾項目標的完成存在現實的困難。
2.司法考試成為法學本科教育質量高低的評估標準,從整個法學本科教育的評估來看,法學教育質量的高低主要從生源質量、師資配備,館藏圖書,學術論文,就業率等方面來評估,近年來司法考試通過率以及考研率也逐漸被納入考察標準之中,這將對法學本科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對非985、211院校的法學本科教育更是會產生強有力的沖擊,為了使得本院的專業在評估中合格,努力提高司法考試無疑是一種很明智的選擇,所以,在一些非老牌政法院校,司法考試的通過率逐步開始與法學本科教育的質量劃等號,這將使得法學本科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更加明顯,長此以往將極大地損害整體法學本科教育的發展。
3.司法考試使得學生面臨雙課堂、兩套教材的困局。自2008年開始,司法考試開始允許法學本科大三學生參加,這使得大三學生面臨著“雙課堂,兩套教材”的困境,對于大多數高等院校來說,法學本科教學計劃是按照四年來規劃的。因此,對于備戰司法考試的大三學生則面臨著時間的不足,既要兼顧學校的課程安排,又要制定自己的司法考試規劃,近年來興起的各種輔導機構也有自己的“課本”,因其主要為應試教育而編寫,使得在學生中很受歡迎,而這些情況極大的破壞了法學本科教育的系統性。更多的學生往返于學校和司法考試輔導機構之間,對于學校的課堂教學也沒有了興趣,學風也更加的浮躁和功利,由于要求不同,學生在忙于準備司法考試的同時,還得應付學校的課程考試,使得學生同時學習兩套教材,影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endprint
三、地方高等院校法學專業課程設置
在討論課程設置之前,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情,那就是專業培養目標。一個高校為一個專業學生的培養制定了明確的目標,課程設置也就會圍繞這個目標進行。筆者認為,作為一所地方高等院校法學專業,應該樹立基層性、地方性、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地方院校一般層次不高,不能與重點大學相比,各方面條件有限。另外,地方院校學生很難到大城市、高層次的單位就業。十幾年的實踐證明,我校法學專業畢業生主要是到縣一級政法部門以及律師事務所工作,到省級司法機關的非常少。所以地方院校培養人才首先應該是為地方服務,具備地方特色。實踐證明,地方院校法學畢業生報考本地公務員的數量是比較高的。作為地市級的高等院校,為本地縣級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培養初級法律工作者是契合實際的。當然,基層性、地方性并不代表對能力培養的放松。地方高等院校的法學專業應該貫徹國家轉型發展要求,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基于以上理念,筆者認為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課程設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
1. 壓縮部分核心課程課時。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有16門:包括法理學、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經濟法、商法、知識產權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法制史、刑法。根據規定,以上課程法學專業是必須開設的,但是在個別課程課時安排以及課程開課順序上,院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個人認為,有些課程例如國際法、法制史等地方院校學生將來應用的機會不多,可以適當壓縮課時,將課時讓給核心應用課程。
2. 增加基礎、應用型課程課時。對于法學專業畢業生將來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六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可以適當增加這幾門課的課時。特別是應用性最強的民法總論、合同法、侵權法、民事訴訟法,要足額保證這幾門課的課時,保證學生對這些課程的充分掌握。
3. 開設特色課程。針對基層性、應用性培養目標,地方院校可以開設一些特色課程。比如針對司法機關招錄公務員一般是從書記員做起,可以開設速錄課程;針對法學專業要求“能說會寫”,開設文書寫作課程以及口才學課程。
4. 開設對學生就業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課程,如公務員法、司法考試輔導講座等。
5. 開設民法方向細分課程。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法的應用越來越強,對民法進行細分,開設更多課程,對學生大有益處。除民法總論課程外,可以開設物權、債權法、侵權法、家庭法等課程。
6. 增設培養學生實踐參與課程,包括法律診所、公證實務、仲裁實務、非訴實務課程等。
7. 適當開設一些重要的非專業基礎核心課程,開闊學生視野,也為就業以及將來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例如可以開設政治學等課程。
8.注意開課順序。保證學生在前面兩年學完基礎核心課程,第三年學習應用課程。特別是民事訴訟法這門課程要提前開課,讓學生掌握基本訴訟知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