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艾佟
摘 要:人權保障是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的重要職責,是刑事執行活動公平公正開展的根本要求。隨著刑事執行檢察的新業務開展,對人權保障理念有必要再認識。
關鍵詞:刑事執行 人權保障 檢察監督
一、刑事執行活動中存在的人權保障問題
2012年,我國把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刑事訴訟法》,刑事被執行人人權保障問題提到了新的高度,但在司法實踐中還存在有損刑事被執行人人權的現象。
(一)刑訊逼供現象仍然存在
《刑事訴訟法》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相關法律規范也對刑訊逼供的概念進一步厘清,這個問題近年來得到有效改善,但仍存在個別偵查人員以變相體罰等手段逼取口供。究其原因,一是少數偵查人員人權觀念淡漠,偵查惰性大,迷信口供,不重視其他證據的調取。二是個別偵查機關偵查方案不科學、偵破期限過短,增大了刑訊風險。三是看守所管理存在漏洞。對刑事被執行人身體情況檢查不認真,這也導致在檢察及審判環節證據審查時,刑訊逼供相關證據滅失。
(二)羈押性強制措施使用中的問題
1.刑事拘留“延期至三十日”的規定存在被濫用現象。《刑事訴訟法》第89條第2款規定“對于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至三十日。”實踐中,偵查人員對于羈押期限屆滿而仍需偵查取證的案件,即使不存在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情形,也依據前條規定將拘留期限延長至三十日。
2.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批捕率高、捕后輕刑多。較常見的是故意傷害案和交通肇事案。這兩類案件在審查逮捕期限內雙方未達成和解的,迫于被害人信訪的壓力,實踐中存在夠罪即捕的傾向。而在之后的審查起訴及法院審理階段,雙方當事人達成賠償協議和解的,法院往往會作出緩刑判決,這就意味著捕后輕刑。
3.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適用率偏低。作為監視居住的特殊執行方式,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僅適用于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這三類案件。由于監視居住的管理成本高,存在脫逃風險、耗費警力等問題,總體適用率偏低。而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獲取監督信息渠道不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執行情況無法有效地開展檢查和監督。
(三)刑罰變更執行問題
刑罰變更執行中的問題主要是法律關于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規定不具體、不完善,操作標準不一,導致了一系列的操作漏洞。如服刑人員是否“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是減刑、假釋的法定標準。但如何具體評判這個標準,現有法律規定仍屬空白。刑罰執行機關把服刑人員日常學習、勞動的計分考核作為重要指標,但不同的執行機關制定的計分標準不同。
(四)存在隱性超期羈押現象
隱性超期羈押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司法機關利用立法漏洞,變相延長辦案期限從而導致久押未決的情況。以檢察機關公訴部門不必要的退回補充偵查及審判程序中不必要的延期審理較為常見。隱性超期羈押披著“程序合法”的外衣,侵犯了刑事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妨礙了司法公正,影響了司法機關的公信力。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個別司法人員責任感不強,重打擊犯罪、輕保障人權的執法理念存在偏差;二是案件流程監管不夠,法律監督缺位。
(五)訴訟權利保障不足
被羈押的服刑人員在權利告知、申訴答復等方面存在不足。如果刑事被執行人的控告、申訴權得不到保障,對于偵查過程中的刑訊逼供行為、刑罰執行期間體罰虐待行為就不能被發現和查處,冤假錯案就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止和糾正。
二、檢察監督對維護刑事被執行人人權的價值
刑事被執行人的人權不僅是公民人權的特殊存在形式,更是國際人權理論在刑事訴訟領域的自然延伸。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將刑罰、拘禁性刑事強制措施以及特殊刑事處罰措施的執行監督職責,統一由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承擔,體現了我國刑事執行活動的文明進步,必將在人權保障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刑事執行檢察是人權保障的重要渠道之一
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新增了以羈押必要性審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等刑事強制措施執行監督、社區矯正、強制醫療執行監督等職責。最高人民檢察院將原監所檢察機構更名為刑事執行檢察機構,不僅履行傳統職責,對監獄、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的刑罰執行活動進行法律監督;同時對社區矯正機構的執行活動進行監督,對人民法院、監管場所上級主管部門的審批、決定和審理活動進行監督;不僅需要監督監禁刑,也要監督死刑執行、財產刑、資格刑等非監禁刑。[1]這些職能為刑事被執行人合法權益保障問題提供了有力的保護。
(二)刑事執行檢察監督通過權力制約實現人權保障
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查辦和預防刑事執行活動中的職務犯罪,實現權力制約,維護刑事被執行人權益。2010年至2016年,我國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查辦刑罰執行領域職務犯罪近3000人。查辦刑罰執行領域職務犯罪的數量和辦案質量均有明顯提高。2016年,檢察機關又重點查處了違法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重大監管事故、社區服刑人員脫管漏管、嚴重侵犯刑事被執行人合法權益等問題背后的職務犯罪案件。實踐表明,檢察機關在履行刑罰執行、刑罰變更執行及其他刑事執行法律監督職責過程中,堅持糾正違法與查辦背后的職務犯罪相結合,對維護和促進刑事執行公平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刑事執行檢察監督通過權利救濟實現人權保障
刑事執行檢察貫穿刑事訴訟全過程,直接面對和接觸刑事被執行人,在防止和糾正冤假錯案中具有獨特優勢并且發揮了顯著作用。近年來,檢察機關督促糾正的浙江張氏叔侄強奸殺人案等多起冤假錯案,就是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派駐監管場所的檢察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駐看守所、監獄檢察室的檢察人員通過查閱服刑人員檔案及入所(監)體檢記錄、與服刑人員談話等常規制度、服刑人員約見檢察官制度及受理服刑人員申訴、控告等日常工作,維護了監管場所的刑罰執行活動和刑罰變更執行活動的公平公正,從而有力保障了刑事被執行人人權的實現。endprint
三、促進刑事執行檢察監督體制機制的完善創新
刑事執行監督業務范圍的拓展與滯后的刑事執行法律規定,以及原有檢察監督運行機制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重構刑事被執行人人權保障體系中的檢察權配置,解決檢察監督面臨的問題,完善創新刑事執行檢察保障機制勢在必行。
(一)檢察監督職能實施中面臨的問題
1.法律規定方面。(1)刑事人權保障檢察監督的法律規定嚴重不足。散見于《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在財產刑的執行監督、羈押必要性審查、監視居住監督等新增職責上更加缺乏,檢察監督權能實施的主要依據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司法部出臺的司法解釋和內部規定,導致監督無據。(2)監督程序不明確。程序性是檢察監督的顯著特征,而具體操作程序是它的靈魂。然而,《刑事訴訟法》對刑事執行監督只作了原則規定,缺少對其職權范圍、運行程序、監督方式、責任追究等具體規定,各級檢察機關的執行標準不一,不規范問題普遍存在。(3)法律對檢察監督效力的賦權不夠,缺乏剛性約束。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對違法侵權行為作出的口頭糾正、檢察建議和糾正違法通知書并不具有中止刑事執行決定的效力,導致監督權最終可能演變為效力極其有限的建議權,嚴重影響監督效果。
2.監督模式方面。(1)檢察監督存在滯后性。按照法律規定,檢察機關通過書面審查案卷材料和抄送的判決、裁定等文書后再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現行監督機制下,執行機關不及時送達的情況普遍存在,檢察機關不能及時掌握監督信息,違法侵權行為的發現和糾正都非常困難。(2)監督方式存在不足。按照屬地派駐檢察的模式,容易出現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級別不對等的情況,造成下級監督上級模式,不符合監督權力運行規則,監督效力會打折扣。另一種是對于沒有設立派駐檢察室的監管場所,違法行為發現難。(3)監督能力遠遠落后于工作發展需要。監督力量不足、人員老化、文化偏低;硬件建設落后,有的派駐檢察室沒有與監管場所監控聯網,甚至與本院的檢察內網都沒有連接;監督手段落后,腿跑、手抄、人盯的傳統模式沒有根本改變。
(二)建立完善的刑事執行檢察監督體系
1.建立具有檢察監督執行力的法律系統。由于刑事執行監督權能配置缺失,檢察機關已成為刑事司法人權保障法律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為此,一要完善刑事執行檢察監督法律規定,不但要完善監督主體、內容、范圍、對象、方法,而且要規定檢察機關在履行刑罰執行監督時的權力和義務、程序、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讓檢察機關履行監督時有據可依、有章可循。[2]二要賦予糾正意見和檢察建議的法律效力,為執行機關不執行檢察機關糾正意見的行為設置不利后果,增強監督的剛性。
2.完善人權保障體系中檢察權能的配置。法律不能僅僅賦予檢察機關形式上的糾正違法權,還要完善刑事執行活動中缺失的檢察權能配置,強化檢察機關糾正違法的執行力和強制性。具體有:(1)同步知情權。應當建立法律文書備案與執行情況通報制度,運用信息技術搭建共享平臺,實現對刑事執行活動動態、同步監督。(2)強制執行權。賦予檢察監督的法律效力,對于侵犯人權的的違法行為可以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要求在法定期限內糾正,對于拒不糾正的,檢察機關可直接發出《糾正違法執行書》,要求執行機關執行。(3)執行調查權。檢察機關的調查取證權應該貫穿于刑事執行活動的始終,對發現的違法行為隨時介入、依法調查,有關機關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拒不提供或提供虛假信息、材料的應當追究法律責任。(4)抗訴權。明確檢察糾正違法的徹底性。如檢察機關有權對確有違法的減刑、假釋的裁定予以抗訴,抗訴期間,原減刑、假釋裁定暫緩執行。
3.建立完善的刑事執行監督檢察工作機制。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工作:
(1)建立統一的刑事執行工作信息共享平臺。信息不通是刑事執行監督工作的一大障礙。要加強信息化建設,運用科技手段搭建平臺,將刑事執行檢察監督作為其中的一個運行系統。執行機關按照規定將執法活動的內容、種類、時間、依據以及在押人員的基本信息、裁決信息等錄入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將不同區域、不同司法機關的相關銜接起來,將原來分散在不同系統中的信息銜接起來,實現信息共享。執行機關與監督機關可以即時聯系與交流,檢察機關可以運用這個系統開展動態監督、同步監督。
(2)建立刑事執行工作銜接機制。一是在檢察機關內部建立刑事執行檢察一體化監督機制。上級檢察機關加強對監督工作的指導,將經過二審程序的罪犯的法律文書與執行通知書及時轉給下級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各部門之間建立案件信息通報制度,加強配合和協作,共同完成監督工作。二是建立與法院、公安機關的信息通報制度。與法院建立法律文書移交備案、執行信息共享、執行變更通報、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通報制度等。三是建立工作聯動協作機制。加強與刑事執行監督工作涉及機構的聯系,吸收專業力量,增強監督效果。如在對強制醫療執行活動進行監督中,可對醫療效果建立評價機制,由醫學專家組成評估小組進行評估,彌補專業不足。
(3)改進刑事執行檢察監督工作模式。健全派駐檢察制度,派駐檢察室與看守所監控聯網、信息系統聯網以及派駐檢察室與檢察系統專網相連,實現檢察即時、動態監督。深入到服刑人員的勞動、學習、生活三大現場以及在押人員的監室內,扎實細致地開展監督工作,及時發現違法犯罪線索,及時糾正監管安全隱患。巡回檢察經常化。制定巡回檢察工作規范,提高發現違法線索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巡視檢察。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檢察院的刑事執行活動監督工作,可以組織巡視檢察,通過明察暗訪、隨機抽查、等方式進行,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增強監督效果。
(4)建立刑事被執行人員權利救濟機制。保障律師會見權。對該公開刑事執行活動信息依法公開,主動了解刑事被執行人信息和辦案單位執法辦案情況,發現違法限制辯護律師行使會見權的,要及時糾正。健全投訴機制。全面告知刑事被執行人的訴訟權利,健全在押人員投訴處理機制,明確職責和權限,規范處理程序和期限,明確復議或者復審程序。通過暢通投訴渠道,及時了解和掌握在押人員的思想動態,從中發現監管活動的薄弱環節及隱患,及時向羈押場所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借助對在押人員各種投訴的處理,形成有效的監督。[3]
(5)加強刑事執行檢察隊伍建設。一是更新執法觀念,轉變執法方式。新時期對刑事執行檢察監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檢察隊伍與這匹配。要按照最高檢要求,工作模式要由“審查為主”向“辦案為主”轉變,執法方式要由 “派駐檢察”向“派駐、巡回、巡視檢察相結合”的多元化模式轉變,執法觀念要由“被動監督”轉變為“主動監督”。二健全機構設置,要對檢察機關派出機構和刑事執行監督部門的關系進行界定,明確工作職責,優化完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人員結構,解決當前人員老化、文化偏低的問題。應按照司法體制改革與檢察官職業化的要求建設刑事執行檢察隊伍,將年富力強、具備較強法律素養的干警充實到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使之與刑事執行檢察業務相匹配。要改善隊伍的知識結構,加強專門人才(如醫療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更好地完成特別程序監督的監督任務。三是加強自身監督制約。完善內部監督機制。加強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檢察院辦理案件的業務指導工作、建立健全下級檢察院檢察長向上級檢察院報告工作制度、規范上級檢察院交辦案件的程序、建立健全案件備案審查制度。完善刑事執行檢察執法責任制、執法公示制、執法工作評議考核獎罰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建立刑事檢察執法違紀監督制度和權力制約機制。[4]引進外部監督機制,把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置于廣泛的社會監督之下,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人民群眾監督作用,通過聽取和審議檢察機關的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和代表視察、受理刑事被執行人的投訴、個案監督等措施開展執法評議,對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注釋:
[1]曹建明:《2015年5月28日在全國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載《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指導》2015年第2期。
[2]單民《刑罰執行監督中的問題和對策》,載《政治與法律》2012年第11期。
[3]李奮飛:《在押人員投訴處理機制實證研究》,載京師刑事法治網,訪問日期:2017年2月1日。
[4]李霞、梁舒婷:《完善刑事執行檢察監督職能的思考》,載《中國檢察官》2015年第1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