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倫
摘 要:公檢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有權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偵查、追訴和采取強制措施,依法限制其人身自由,但在適用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則極有可能侵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而依法運用強制措施是保障人權的根本途徑。本文重點探討適用刑事強制措施與保障人權間的辯證關系,公檢法機關依法適用強制措施的必要性、強制措施適用過程中侵害人權的現狀以及檢察機關應如何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以實現刑事強制措施適用中的人權保障等問題。
關鍵詞:強制措施 人權保障 檢察機關 法律監督
一、適用刑事強制措施與保障人權的關系
刑事強制措施是國家為了保障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的順利進行,授權公檢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其一定程度人身自由的方法,是一把關乎公民人身自由權的“雙刃劍”。人權是“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涉及個人生命財產和人身自由,具有普適性和道義性,保障人權是一項基本道義原則。刑事強制措施作為一種限制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維持社會秩序的嚴厲手段,正確實施有利于懲罰犯罪,錯誤實施則容易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權。
(一)理論基礎
秩序規制人們的行為方式,刑事強制措施則是規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保障司法活動順利進行以及維護社會秩序有序的重要法律手段。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作為20世紀最杰出的自由主義者和罕見的社會科學家,堅持和重申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他認為秩序分別由內部規則與外部規則來支配。公檢法機關作為“組織”,只有正確運用法律這種“組織秩序”時,才能發揮保障人權的作用。
“人造的秩序”是源于外部的秩序或安排,如司法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政府機關,黨組織等。由于不是由人自生自發產生,而是由外部構建的司法機關將會造成假如執法不當不被人接受和認可,無法有效維護人的自由權和平等權。
“增長的秩序”是自我生成的或源于內部的秩序,是自生自發秩序。如有關強制措施的法律規定等。人們內心認同而形成的法律會使得大多數人樂于接受,并且維系其發展,有利于人們自主運用秩序和有效維護人的自由權和平等權。例如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相關法律規定等。哈耶克雖然對于組織持悲觀態度,但是沒有公檢法機關運用強制力、發揮監督作用,對犯罪嫌疑人的強制措施將無法執行。
(二)公檢法機關依法執行強制措施的必要性
從刑事強制措施與人權保障的關系上看,在當今信息全球化時代,環境異常復雜,假如過度注重人權,缺少公檢法機關的強制措施秩序,僅依靠犯罪嫌疑人反思和社會監督則會造成某些情況下難以控制秩序,缺少強制力約束。每個人過分強調自由權,無限放大自身的自由權利從而忽視個人自由對其他人自由權和公共秩序的影響,風險將是不可遏制的,不平等現象由此產生。如執行強制措施時對人的過度人權保障引發無法控制的威脅,忽視強制措施下的人權保障,將會造成自由權被侵犯和更大程度的不平等。司法機關依法執行強制措施時限制人身自由也是保障其他人的人權,允許強制措施下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表達其意志,保障其人權,也是有價值的。但是刑事強制措施中沒有正確運用法律或者忽視侵犯人權則會造成對公民的侵害,審慎的司法機關管制是當代社會不可缺少的手段。
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依法運用強制措施尤為重要,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沒有能力全面改造整個社會秩序,司法機關沒有依法執行強制措施將會造成對人權的侵害,延續傳統合法執法反而是更明智的做法,根本顛覆傳統依法執法下的秩序會激發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來,理性有限觀念不是非理性主義的理論和貶斥理性的觀念,只是反對理性主義的萬能論和理性主義能夠主宰自身等論點,本著對理性謙虛和謹慎的態度,認為作為組織秩序的司法機關具有強制性,假如非理性的司法機關組織主宰社會秩序還不如遵循自生自發的傳統。允許人去建造人為秩序會把可怕的權力交給政府,很難防止政府濫用這種權力。此處如果創制司法機關的人無德、偏私、不公,或者有序的司法秩序不被大眾接受認可,將會造成被司法機關所制約的眾人內心不服、內心不贊同,卻因為強制力而不得不遵從司法機關的執法,長久以往可能會造成人們的反抗,不遵從司法機關的執法,違規現象和冤假錯案眾多等。
如果偏重作為組織秩序的司法機關,沒有自生自發產生人民自愿維護的強制措施,則會造成侵權,例如忽視法律僅僅依靠政府機關管理人民,執法中強制人們的強制措施將會引起人們的反抗和不滿,司法機關的權威性、合法性將會受到挑戰,政府機關有可能獨裁的同時,人民也不會信服機關的決斷,僅有司法機關運用強制力控制,沒有強制措施的相關法律為有效的標準,社會將變成獨裁者的樂園。如果偏重自生自發的法律秩序,則會造成運用法律的不唯一性,難以統一形成一個有共同目標的權威性司法組織。合理運用自生自發的法律秩序才能維護司法機關的正當性,創建和諧的有利于發展地司法機關。冤假錯案的高發率體現作為組織秩序的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沒有注重法律,如依法執行監視居住才能保障被監視人的人權,假如執法過當將會損害對方的自由權;當為了維護社會穩定而限制人的自由行為必須采取強制措施時,只有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依法運用強制措施才能保障人權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二、實施刑事強制措施過程中侵害人權的現狀
(一)實踐中變相延長拘傳時間
對拘傳的適用條件和程序雖有相應的司法解釋,但對“根據案件情況有必要拘傳的被告人”和“根據案件情況有需要拘傳的嫌疑人”中的“必要”和“需要”沒有詳細的解釋,實踐中留給執法者較大的自由空間。同時在拘傳時限上沒有對“連續拘傳”做詳細規定,這使得實踐中造成利用拘傳變相限制人身自由有巨大可操作性。雖然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對兩次拘傳的間隔時間做出了“一般不得少于十二小時”的規定,但是對于“一般”的理解亦未作出更加詳細、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
(二)取保候審期限不明導致辦案拖延,缺乏法律監督endprint
實踐中,公檢法三機關在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時,均以最長時限為辦案時限,無形中造成案件最久長達36個月的辦案期限。同時,對公安機關在執行取保候審的過程缺乏法律監督,并且案件在訴訟的各環節中亦沒有當事人在取保候審期間行為表現的文字資料。
(三)監視居住立法不完善,缺少法律救濟和監督程序
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沒有明確監視居住的具體期限,僅規定了最長時限,實踐中辦案機關同樣以最長時限為結案期限,容易造成案件拖延辦理。另外,我國《刑事訴訟法》對監視居住的規定不夠完善,以至于這項監督權力應如何適用,則無詳細的說明。在某種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時,亦未明確由誰對執行一般監視居住進行監督,造成對一般監視居住執行的監督缺失。缺少對監視居住執行措施中發生違法行為的追究和被指定居所監視的居住人權利被侵害后救濟途徑的制度設計。實踐中公安機關在執行監視居住時,往往會侵犯被監視對象的隱私權等人身權利。
(四)拘留缺乏法律監督和法律救濟程序
針對公安機關37天和檢察機關17天的拘留期限,結合近年來檢察機關不捕率攀升,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存在利用刑事拘留權變相羈押嫌疑人,將拘留變成了一種偵查手段,便于偵查機關有充足的時間收集證據和獲取口供。同時,對拘留決定的法律監督以及事后救濟空白,造成刑事拘留權力濫用的情況嚴重,刑事拘留代替治安處罰中的行政拘留情況多發。
(五)逮捕與羈押相混淆,超期羈押和變相羈押多發
刑事羈押不是一項獨立的強制措施,只是拘留、逮捕的一種結果和持續狀態,我國尚未建立起系統的刑事羈押制度,這造成很多人對逮捕與羈押認識混同,對羈押性強制措施的制度功能認識片面、定位偏差,過多強調訴訟保障功能,重實體、輕程序觀念仍未根本改變。所以,劃清逮捕與羈押的界限,明晰羈押必要性標準,減少超期羈押、變相羈押等情況發生是我國目前亟需解決的法律漏洞。
三、侵害人權情況中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措施
我國《憲法》第1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所以,檢察機關在刑事強制措施中應當積極履行法律監督職權,承擔法律監督職責,完善法律監督機制和檢察體系有利于保障人權。針對檢察機關承擔來自訴訟風險的壓力使其在考慮逮捕必要性時處于兩難境地,偵查機關應承擔逮捕必要性的舉證責任,嚴格控制并逐步降低逮捕強制措施的適用,捕后變更強制措施的批準決定權應當統一由檢察機關行使。羈押期間發現新的犯罪事實需要重新計算羈押期限的,應當由檢察機關審批,加強捕后延長羈押期限的監督,加強刑事強制措施的決定權、審批權和對逮捕行為的監督。完善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建立羈押性刑事強制措施司法審批監督機制, 使羈押性強制措施的決定權與執行權相分離,檢察機關通過審批的方式對刑事拘留強制措施進行監督制約。
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監督作用,采取“參與式”監督,并從事后監督的角度出發,針對公安機關刑事強制措施中可能存在的違法現象進行監督和處罰,而對于多次違法使用刑事強制措施的行為人,有權建議調離。依法行使監督權,監督公安機關偵查活動。
完善檢察機關內部制度體系,加大偵查監督部門和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監管力度,提升相關人員執法素質,完善監督工作的業務培訓和考評機制,監督執法過程的程序透明化和法律規范化,擴大檢察機關監督范圍和渠道,增加監督任務,完善監督程序和規范,豐富監督手段和理念,強化監督效力,區分情況明確監督主體,避免監督滯后與乏力,強化監督新途徑和形式,避免依附政府和監督職權位高體弱,獨立行使監督權,改善監督資源合理配置,依法實施刑事強制措施。
四、結語
很少有傳統是自生自發的產物,延續法律傳統中不合理的方面等于延續人為的、不合理的秩序,強制措施相關法律規定和適用方式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否則對自由無益。如果不對公檢法三機關的刑事強制措施加以改進反而被無限放大,則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也會對當今秩序和自由產生較大影響。檢察機關依法執行強制措施時既不能忽視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也不能過度放大人權。保障合理的人權,有利于維護司法理性和權威,約束公檢法三機關執法過程中權力的正當使用和制約政府權力,尊重被強制人的主體性以及行使辯護權,及時有效的對人權受侵害者進行救濟。沒有依照法律規定執行強制措施的司法機關“舉步維艱”,檢察機關有效發揮監督職能才能維護司法機關的權威性、合法性以及社會和諧,避免對人權的不法侵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