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檢察官行使具有高度專業性的司法職權,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正是獲取這些專業知識、提升業務技能的必經途徑。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檢察官和推事學習培訓統一在司法官培訓當中,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職前培訓,二是在職培訓。
一、檢察官職前培訓
(一)法官訓練所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各地正規法院較少,專門的司法人員更是匱乏,積弱已久的司法現狀亟待改觀。為了培養專業司法人才,司法院呈請國民政府,“現在訓政時期,業經開始,于司法方面應興革應事件至為繁賾,而尤以培植法官人才為最急。培植人才之中,又以培植黨員之司法經驗為先。”[1]。南京國民政府于1929年1月23日批準,令司法行政部部長魏道明籌備,法官訓練所應運而生。
法官訓練所是培養預備法官檢察官的搖籃,因此其入學條件非常嚴苛。《法官訓練所章程》第三條規定:“凡中國國民黨黨員曾在國內外專門以上學校修習法政學科三年以上畢業得有畢業證書者得應本所學員資格之試驗。”即具備上述條件,才可參加法官訓練所的甄錄試和復試,復試及格才能入所學習。
學員在法官訓練所學習的科目包括民事審判實務(執行附)、刑事審判實務、檢察實務、民事擬判、刑事擬判、檢察擬稿、民事法規及判例、刑法及判例、民事訴訟法及判例、刑事訴訟法及判例、證據法學、法醫學、犯罪心理學和公牘。其中,民事審判實務、刑事審判實務和檢察實務三門課程,是在法官訓練所假設法庭,分別實習。司法行政部設立法官訓練所,以培養司法人才為宗旨,因此,法官訓練所不僅聘請法學界知名人物,同時也大量聘請實務專家入所任教,如聘任蘇希洵、王黻煒、王建祖、夏勤、劉振中、潘恩培等最高法院法官為訓練所教員。[2]
學員在法官訓練所的學習時間為一年。訓練所每三個月就其所教授科目舉行學期考試一次,學習期滿,舉行畢業考試。學期考試和畢業考試的平均分達到八十分以上,為甲等;平均分在七十分到八十分之間的,為乙等;平均分未達七十分的,為不及格。如果學習考試有兩次不及格的,將會被開除學籍;如果畢業考試不及格,可以補修兩個月后特試,特試仍不及格的,將會被除名。
畢業考試合格的學員,取得學習法官資格。如需派充各法院學習法官時,由司法行政部部長遴派,考試平均分在八十分以上的,優先任用。第一屆法官訓練所招收學員 175 人,除3 人因病因事未能參加全部試驗外,其余172人均獲得派充資格。其中,司法行政部留用書記官 6 人,分發候補推事 7 人,學習推事103 人,候補檢察官 3 人,學習檢察官 53 人。[3]
(二)學習檢察官的學習
1933年《高等考試司法官考試條例》頒布,考試院開始舉行高等考試司法官考試。司法官考試初試及格人員由司法行政部分派各地法院學習審判檢察事務,因此,派到各地法院充當學習檢察官接受培訓的情況有兩種:一是在法官訓練所學習一年通過考試后被分發學習;二是通過高等考試司法官考試初試被分發學習。
根據學習推事檢察官學習規則,學習檢察官學習的時間為二年。如果學習推事檢察官是法官訓練所畢業的,那么其學習時間不超過一年,如果畢業成績優良的,司法行政部部長可以免除其學習或縮短其學習期限。
學習檢察官分派到學習法院后,由監督長官指定推事檢察官負責指導。指導人員可以將所辦事件交與學習人員先行擬辦。如果學習人員擬辦文件不合適時,指導人員應將原稿改正并指示出來,并在原稿內記明指示的方法,簽名蓋章送監督長官核閱。
學習檢察官每月擬辦文件應在十件以上,以關于審判或檢察事務為限。學習推事檢察官在民庭、刑庭及檢察事務應當分期學習,每處的學習期限不超過以三分之一。指導檢察官偵查時,應隨時指定學習檢察官在場,以便隨時指導。學習期滿后,監督長官應就學習人員學習表現情況出具切實評語,連同學習人員的擬辦文件原稿呈報司法行政部。以上材料作為學習人員再試時考驗學習成績的資料。
學習期滿人員如果是在法官訓練所畢業并經司法行政部長審核,其成績的確優良,可以不經過再試考驗,直接作為候補推事檢察官分發各地方法院任用。如果學習推檢行止不檢或學習顯無成績時,監督長官應加以儆告或呈請司法行政部部長撤銷其學習資格。
二、檢察官在職培訓
1936 年,司法院第 18 次院務會議決定,對現任法官(含檢察官,下同)進行統一培訓,并因此制定了現任法官訓練計劃大綱。
(一)調訓辦法
現任法官培訓的對象為各省高等以下法院現任正缺及候補推檢,由司法行政部分別調入法官訓練所受訓,每批調訓一百至二百人,受訓時間為一個月,必要時可以延長,但不得超過兩個月。受訓期滿舉行考試,頒發證書,其訓練成績匯送司法行政部并入年終考績案。學員參訓期間,工資待遇不變,其差旅費、食宿費和講義費由法官訓練委員會承擔;制服、被褥、零用物品及參考書籍需學員自行購置。
(二)培訓目的及內容
現任法官培訓的目的有四個方面:一是加強受訓人員對于國民黨主義、政綱政策、國民政府立法精神以及部院施政方針的認識,建立黨化司法的基礎;二是加強受訓人員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認識,提高司法效率;三是加強受訓人員對于國際法律、政治經濟文化的認識,使其成為具有現代精神的法官;四是培養受訓人員服從革命紀律、積極負責,養成整齊、敏捷、嚴肅的習慣。
現任法官訓練的內容包括精神訓練、思想訓練、學術訓練和軍事訓練。精神訓練由中央先進典型、院部長官輪流舉行精神訓話,每周三個小時。學術訓練為集中精力于民刑事各種法規的實務問題,注重自動研究,每次上課由教授指定研究范圍或問題,學員均被要求制作研究報告,在下次上課時提出討論,并將討論要點制作筆記,每周將研究報告筆記送達教授核閱,并匯送教務處以備查考。在教授指定研究范圍或問題之外,各學員亦可將在工作期間所遇之理論的或實際的問題提出討論。小組研討會在晚上進行,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請主講教授現場參與指導。
(三)培訓的考試考核
學員學習期滿,還要進行考試考核。學習時間為四個星期,考試時間為第五周開始之日。學員所做的所有筆記和研究報告都是學業成績的一部分。學員考核除考核學業成績外,還要考核學員的思想行為、精神面貌、體能、辦事能力及心得等。
(四)培訓實施情況
從1936年冬天起,各省高等地方法院的正缺或候補推檢人員分批集中于南京,進行新思想、新精神的培訓,截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共舉辦了五期,其中推事訓練班兩期,檢察官訓練班三期。
三、結語
檢察官任職前的培訓側重于法律知識和實務技能的學習,而在職檢察官側重于職業道德的養成和學識和能力的充實。當然,無論是檢察官任職前的培訓,還是在職培訓,均強調黨化司法的基礎,前述已可見一斑。司法官并非行政官員,其能否勝任,直接影響人民的財產、自由乃至生命。雖然當時對于法官訓練方法存在不同看法,不少學者對法官訓練所的學習提出質疑。[4]但是,司法官須經訓練這一觀點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可。
注釋:
[1]《國民政府司法院訓令(訓字第三六號)令國民政府司法院司法行政部部長魏道明(附抄送原提案一件)》,《司法公報》,1929年第4號,1929 年 2 月2 日,第9頁。
[2]參見《司法行政公報》1929年第45期第29頁、1932年第22期第52頁、1933年第32期第27頁、1933第41期第23-24頁。
[3]參見《司法公報》,1930 年7月19號,第80 號,第21-23頁。
[4]參見胡長清:《司法官訓練問題》,載《時代公論》1932年第1卷第20期;彭年鶴:《再論司法官訓練問題》,載《時代公論》1932年第1卷第30期;李學燈:《如何訓練司法官》,載《時代公論》1932年第1卷第9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