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醫改實施2個月成效顯著
2017年3月22日,《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正式發布,并于4月8日全面實施。為總結醫改實施以來的成效,6月9日,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召開了“醫改實施2個月成效新聞座談會”。會上,北京婦產醫院、航空總醫院、海淀區衛計委、朝陽區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單位做了相關匯報。北京市衛計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將北京市3600多家參與醫改的醫療機構在2個月內取得的成效總結為:總體運行平穩有序,符合預期。
從4月8日至6月2日,北京市衛計委對373家三級和二級醫院、部分一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改情況進行監測。監測數據顯示,改革以來,二、三級醫院就診人次減少,一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人次增加。監測單位總門急診量為22614119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8.46%,三級醫院總門急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2.58%,二級醫院總門急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4.54%,一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急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6%。作為醫改大區,海淀區各項數據基本與北京市保持一致,其中三級醫院門急診人次同比下降約12.51%,二級醫院門急診人次同比下降約8.60%,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急診總數1239031人次,同比上漲約6.73%,部分普通病常見病逐步分流到基層醫療機構,分級診療效果逐漸顯現。
醫改實施后,看專家難的現象有緩解趨勢。監測單位門診普通號就診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7.58%。其中,副主任醫師就診人次下降9.3%,主任醫師就診人次下降20.8%,知名專家就診人次下降14.8%。朝陽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總診療人次同比上升5.52%。其中,普通門診人次和副主任門診人次的同比與環比均上升,其中副主任門診人次同比上升106.73%;而主任門診人次、知名專家門診人次和急診人次的同比和環比均下降,知名專家門診人次同比下降幅度較大。
監測單位總出院人次為510092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0.24%,與去年同期相比變化不大,顯示出醫改沒有影響到住院患者的診療,總體平穩。
針對百姓在醫療費用上的花費,北京市衛計委做了詳細的監測。數據顯示,監測單位門急診次均藥費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6.38%,呈現平緩減少的趨勢。而門急診和出院總藥占比36.6%,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87個百分點。三級醫院的門急診和出院總藥占比為33.84%,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31個百分點;二級醫院的門急診和出院總藥占比為40.07%,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14個百分點。一級及社區的門急診和出院總藥占比為72.53%,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06個百分點。
取消藥品加成后,北京婦產醫院的門診藥品收入從2017年3月份1726.61萬元降至5月份1182.1萬元;門診藥占比從27.87%降至20.25%。海淀區的監測數據結果也顯示藥品費用和藥費占比實現雙降:二、三級醫院門急診次均藥費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8.8%,三級醫院醫療總收入藥占比下降到36.7%,同比下降9.5%,二級醫院下降到43.6%,同比下降6.9%,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藥占比為76.7%,同比上漲0.54%。
此次醫改還強調改革與改善服務同步,要求各醫療機構積極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堅持以病人為中心,通過改善診療環境、優化服務流程,提升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

在醫改實施后,海淀區全面實施長處方及先診療后結算服務模式,2個月內有25家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累計簽約長處方居民人數377人,累計開出長處方394張。其中薊門里、甘家口等中心還開設了長處方綠色通道。針對60歲老年人、公費醫療、優撫人群以及公共衛生等有關享受醫事服務費優惠政策全部落實。醫改實施以來,免普通門診醫事服務費個人自付部分的老年人共計434627人次。此外,還積極鼓勵各機構創新服務模式,如中關村醫院針對血透病人由按周收取醫事服務費改為按月收取,減輕病人負擔;雙榆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利用家庭醫生團隊跟醫聯體核心醫院對接,滿足了部分患者的個性化用藥需求。
北京婦產醫院則在一層門診大廳設立醫改政策咨詢處,及時解疑患者有關藥事、物價、醫保等方面的問題;針對咨詢人群增多的現象,組建“暖心行動”志愿服務隊,每天4名志愿者和5名專職導醫員,為患者解答問題或指引路線。醫院在門診號源設計方面,充分考慮患者需求。如:新生兒篩查門診,患有苯丙酮尿癥與甲低等先天性遺傳疾病的患兒常需每月來院化驗,新生兒篩查科專門于周四、周五設立普通號,充分降低患者負擔,便于患兒檢查。為避免患者出現忘帶身份證復印件等導致無法領取出生證明的情況,北京婦產醫院門診服務中心還提供了身份證、戶口簿等身份證明的免費復印服務;針對外地患者忘記攜帶相關檢查資料與證明等特殊情況,門診服務中心提供了接收傳真服務。
北醫三院還在住院處設置出院復診取號窗口,方便患者取號;在住院、門診窗口提供“通柜服務”,設置特殊人群優先服務窗口;一層門診服務中心提供咨詢接待、預約、審核、免費借用輪椅、平車、蓋章“一站式”服務;在門診樓各層增加導醫崗,安排有經驗的人員提供咨詢和導醫服務;全面推行二次候診的診區管理模式,優化就診環境;為便于患者了解醫改前后藥品和醫療項目的變化,在自助機增設醫改前后藥品及醫療收費項目查詢模塊。候診區免費提供飲用水、手機充電、便民箱。
依據京衛【2017】55號文件,《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關于明確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中醫療機構用藥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配備常見病,多發病治療和急診搶救等臨床必需的藥物。在滿足患者的基礎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藥必須堅持醫療質量與安全原則、堅持結合功能定位合理配備藥物原則、堅持基本藥物優先原則、堅持四類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藥物優先原則。
朝陽區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后,基層醫療機構與二、三級醫院的藥品采購平臺合二為一,通過“一個平臺,上下聯動”,實現基層醫療機構與二、三級醫院采購目錄的上下一致,為分級診療制度奠定基礎,方便患者就醫取藥?!按舜吾t藥分開改革,社區與大醫院在可采購品種上實現了統一,社區能夠采購到大醫院的所有藥品?!痹撠撠熑苏f,基層機構與二、三級大醫院藥品上下聯動后,基層反映集中幾個藥品,如用于降低血糖的“格華止”(二甲雙胍片)因原政策限制不能進入基層醫療機構銷售,本次陽光采購后,患者均可在家門口的基層機構就醫取藥,與此同時還享有降價幅度達到了8.9%的實惠。
“但這并不等同于所有藥品均能在社區使用?!痹撠撠熑搜a充道,三級醫院藥品配備數量平均在800種左右,二級醫院藥品配備數量平均在600種左右,社區一般在300種左右,所以社區有可能不會將全部藥品配備齊全。但為方便患者,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在社區取藥,社區機構都建立了用藥缺貨登記制度,對患者反映的品種進行缺貨登記,并根據登記情況調整藥品采購品種,方便群眾。
該負責人說:“對在社區進行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4類慢性病穩定期治療的患者,我們長期提供四類慢病105種常用藥2個月的長處方服務,還可以為符合條件的居民提供送藥上門、用藥指導、居家康復等服務?!备鶕枀^做的滿意度調查顯示,社區患者對新醫改后各項措施總體滿意度達到了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