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鑫
從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入手,著重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原則,并探索了初中生物教學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生物教學人文精神培育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唯科學主義泛濫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在唯科學主義的影響下產生了很多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生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斷對科學理念進行反思,加強對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視,將人文精神培育與科學教育發展相結合。而生物學科具有較強的科學意義,只有在生物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才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避免唯科學主義的泛濫。因此,各初中生物教師積極探索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方法。研究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僅能夠提高生物教學質量,而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深刻意義。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1.素質教育的要求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人文精神培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人文精神培育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實現素質教育目標。但是,這些年來,我國的人文精神培育狀況十分不理想,尤其是生物、物理等自然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而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導致學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而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要求學校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要重視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還要加強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
2.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需求
科學教育強調學生對科學的認識,讓學生能夠運用科學知識來改造自然,進而實現社會的持久發展。而人文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操,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的。并且,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具有較強的聯系性,科學教育能夠推動人文教育的發展,是人文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而人文教育有利于促進科學教育朝著社會發展方向進行,促進科學變革,為科學發展指引正確的方向。因此,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學校教育需要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在生物教學中滲入人文教育,強調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3.生物教育發展的需求
傳統的生物教育割斷了生物學科與初中學生的生活,以為要求學生了解生物知識和生物現象,而沒有將生物現象與學生的成長相結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生物學習僅僅局限于對教材內容的背誦,缺乏對生物美的認識,沒有養成生物美的審美觀念,導致學生在枯燥的生物學習中逐漸喪失學習興趣,難以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生物知識。而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能夠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中人文內涵的學習,了解生物學科中的生物美,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基礎上實現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綜合素質培養正是現階段我國生物教育發展的要求。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原則
1.人文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
科學性主要指對沒有事實依據的公理、認知、描述等的顯示推理,要求一定的科學法則和科學原理作為支撐。而人文性主要強調人們在自然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世界的思考,包含著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精神與態度。生物教學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時候應堅持人文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強調學生對科學的生物知識的學習和對生物現象的科學推理判斷,也要重視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感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培養,培養學生理性與仁愛相結合的生物學觀念。
2.以人為本原則
生物教學的教育主體和受教育者都是社會生活中的人,而人文精神培養的對象和實施教育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因此,生物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采取科學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此,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啟發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學習需求。并且,生物教師應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貫穿人文教育,將人文精神培養與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相結合。另外,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改進灌輸式教育,強調學生對生物知識中人文精神的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人文精神。
三、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策略
1.優化生物教材編寫
在編寫生物教材的過程中,編寫人員應充分重視生物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強調生物課程中的人文教育,突出人文精神,增加生物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內容和人們精神的相關練習題。例如,在講解生物圈知識的時候,需要向學生介紹生物學的相關發展職業和生物現象對人類發展的作用,加強生物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的練習,運用引導性語言來為學生講解生物學中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中的工作只會讓自己感到疲勞,所以在中級工具鉗工等級輔導教學過程中,要著重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員對鉗工的由衷的愛。特別是對于一些新手來說,我們可以給他們展示一些優秀的鉗工作品,激發他們在該領域的興趣,然后再以鉗工的實踐來提高他們的熱情。而相對于教師來說,要學會因地制宜的設計教學方案,使學員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要起到好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使他們在操作過程中明白理論和實踐的相同與不同的地方,從而使學生更清楚鉗工的操作,以賽代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在未來的某段時間里帶動學生的實踐熱潮,不再以一切為了高分而學習理論,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有水平的技術員工。
五、以賽代考在中級鉗工等級教學應用中的實施方案
1.加強競賽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在鉗工等級考試輔導教學中采用以賽代考的教學改革,需要先擬定書面申請,并得到相關部門的同意后,組建一支評審隊伍。然后,競賽與其他學習相關的事情盡量不沖突并與理論相匹配,比如中級鉗工的等級比賽可以是“鉗工實踐大賽”。最后,比賽需要擬定一份詳細的策劃書,讓參賽選手明白要求,并做好準備,學校及有關部門能夠給予一定的贊助,比賽融入企業元素,更好地體現以賽代考的優勢。
2.加強競爭的氣氛營造,突出現實性。鉗工不只是一個理論的活,它更注重的是實際的操作,因此在鉗工的競賽中應該突出它的實踐性,以大連市輕工業學校推出的鉗工技能大賽為例,大連市輕工業學校在鉗工的操作中表現出的水準有所差異,正是這些差異促使這些落后的企業不斷的實踐,從而改進自己的鉗工技術。在比賽當中,明顯的體會到競爭的激烈,賽后,學生們都對比賽贊不絕口,稱其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3.注意使用科學的評判標準,保證公開公平。在中級工具鉗工等級考核中,參賽的學員除了在意自己能夠通過的焦點外,還比較在意比賽的公平競爭性,一個公開公平的競爭能夠給他們帶來舒適的比賽環境,使用科學的評判標準,能夠更好的實施以賽代考的模式,使中級工具鉗工等級輔導教學能夠更好的實施,更好地保證公平公開性。
六、結語
綜合上面的情況,從傳統模式的不足為出發點,提出以賽代考的模式對于中級工具鉗工等級考試輔導教學中的應用有著很重大的意義。筆者認為以賽代考能夠提升鉗工人員總體的水平,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以賽代考真可謂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考察人才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OL].天津職業大學網,2010-11-10.
[2]趙奎友.以賽代考的教學改革研究[J].新聞傳播,2009.
[3]高曉雁.我國鉗工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施[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56-57.
[4]蔡云富.工科院校鉗工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分析[J].鉗工教學,2012,(12):34-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