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
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課堂時間和空間有限,開展研究性學習是高中物理課堂的有效延伸,不失為一個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發(fā)展探究能力的好辦法.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選題直接關系到研究的成敗與效果.下面就高中物理研究性學習“選題”談談筆者的思考.
一、科學選擇研究性學習的方向
1.保證研究的可行性.在選題時,除了要顧及自身的生活實際情況和條件的完整性,也要從自己的興趣角度來進行.假如所選的研究性學習課題違背自身的生活學習,條件上又有欠缺,那么此課題研究肯定會缺少可行性.假如所選課題遠遠超出學生的知識范疇和已具備的能力,同樣該課題研究會很難進行下去.
2.保證有研究價值.在引導學生選題時,教師要提醒他們分析所選課題的實用價值和研究價值,不能出現(xiàn)選題的重復性.然后引導學生科學地選題,并考慮自身的實際能力.研究要把握好層次,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讓課題過于深奧.
3.保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的最大特點.教師要督促引導學生扔掉所有思想顧慮,開發(fā)自身具有研究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這樣選出的課題必定是有創(chuàng)新性的.帶著創(chuàng)新的思維去選題,除了能避免選題類型單一化,研究方法單一化,也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認知視野,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放性思維.
4.保證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在引導學生選題的過程中,教師要督促學生積極地闡述課題的明確性、具體性.如果課題的內(nèi)容難度很大,或者表達上很不清楚,就會導致研究方向出現(xiàn)偏差.此外,在選題時,角度過多,會影響選題的具體性.因此,要緊緊圍繞切入點,才能使學生的研究方向恰到好處.
二、選擇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策略
1.善于發(fā)現(xiàn)與尋找選題.(1)在學習物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選題.在學習物理時,學生或多或少地會有一些疑問,也可能會質(zhì)疑一些規(guī)律和概念.當出現(xiàn)這種狀況時,教師不能采取簡單的回答或否定,而應鼓勵學生勇敢表述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啟發(fā)他們自行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有些問題具有研究價值,教師就要激勵學生將這些問題轉(zhuǎn)換為研究性課題,著重對其探究.例如,在講“曲線運動”時,對于小船渡河的例子,學生總是含糊不清.這時教師可以激勵學生總結自己提出的疑問,形成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如“受力分析行進間的小船”“水流對小船運動軌跡的影響”等.(2)針對熱點新聞找課題.當今社會學生獲得各類資訊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很多新聞與高中物理學習之間是可以建立聯(lián)系的.這類新聞報導,可以作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切入口,使學生在感受新聞轟動效應的同時增強物理學習的興趣和社會責任感.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2016美國研究者公布的“引力波”進行相關信息的搜集,繼而獲得相關知識的積累.
2.善于處理與優(yōu)化選題.(1)視角轉(zhuǎn)換策略,促進選題具體化、簡單化.在很多時候,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也會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就是這個道理.例如,在講“摩擦力”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知曉很多摩擦力會給生活帶來不便的同時去尋找生活中的有益摩擦,引導學生討論如果世界不存在摩擦力將會是什么模樣,等等.在如此這般的視覺轉(zhuǎn)換中,很多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2)質(zhì)疑思維策略,促進選題的糾正與完善.學生要敢于運用物理知識來解讀探究過程中的物理情境,善于運用物理思維辨析自身產(chǎn)生的疑問,在老師的適度介入之下完成認知的糾正與完善,并形成有一定體系的研究性選題.例如,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時,教材提供的情境案例是這樣的:當小車質(zhì)量遠遠大于沙桶質(zhì)量時,沙桶質(zhì)量與繩子的拉力基本相等.學生面對如此情境必然會有疑問:這個條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在不滿足這一條件時,兩個力之間又是什么情況?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實驗中想辦法去除上述差別的影響,繼而使課題得以形成: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關系的實驗設計與改進策略.(3)歸納分析策略,促進選題方向確立.理性思維的重要技能包含歸納這一思想方法.學生分析物理現(xiàn)象與實驗、總結物理規(guī)律時歸納的能力相當重要.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自身所具備的歸納分析能力對縱向突破和橫向?qū)Ρ冗M行整合,實現(xiàn)對研究性選題的知識組織.
總之,在研究性學習中,有效選題是最關鍵的.對學生研究性學習如何有效地引導,使研究性學習對于課堂教學產(chǎn)生有效影響,使高中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視野與能力得到拓展,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反思與總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