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應平
〔摘要〕從心理教師與班主任角色的沖突與互補,開設心理班會課指導學生優(yōu)化階段性發(fā)展,通過個別心理輔導實現(xiàn)特殊學生的心理學轉化,開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助力學生提升心理品質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心理學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體應用,為班主任工作的開展打開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心理學;班主任;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7-0069-03
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具體實施者,現(xiàn)代教育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一項新要求,即要求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技能。學生日常行為表現(xiàn)中的異常可能不是單純的品行問題,往往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1]。作為一名專職心理教師,學校為了讓我更好地了解學生,做好學生的心理工作,讓我擔任了兩年的班主任工作。因此,我有幸將班主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在這兩個角色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我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
一、洞察心理教師與班主任這兩個角色的沖突與互補
首先,心理教師的工作更注重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運用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不批評,不評判,強調對學生積極地無條件關注。而班主任在一個班集體中要更好地管理班級,需要在班級中樹立威信,建立權威。這兩個角色的差異提醒我如果處理不好兩者的關系,心理教師將很難勝任班主任的工作。
其次,學生對于班主任的敬畏由來已久,要想讓其敞開心扉,需要做很多的鋪墊工作。
再次,作為心理教師的班主任,要清楚何時是班主任,何時是心理教師,不能失去了班主任的威性。
當然,心理教師做班主任也彌補了這兩個角色單獨存在的一些缺憾,實現(xiàn)了工作中的互補。心理教師雖然平時主要從事學生心理輔導的工作,但需要遵循來訪者自愿的原則,其工作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很難從不同側面全面深入掌握學生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而心理教師兼任班主任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觀察、直接交流、家長訪談等多種形式全方位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又可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訪談的技術、方法主動運用到班級管理過程中,及時解決可能存在的問題。
二、開設心理班會課,指導學生優(yōu)化階段性發(fā)展
融合心理活動課與班會課,組織開展特色化的班隊活動——心理班會課。心理班會課以班會的形式開展,融入心理輔導課的理念,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行和健康心理為主要目的,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產(chǎn)生相應的心靈感悟,從而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品行,實現(xiàn)健康成長[2]。
與傳統(tǒng)德育班會課相比較,其有以下特點:
(1)挖掘傳統(tǒng)德育目標下與學生相關的心理品質,加以培養(yǎng),在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同時,又可實現(xiàn)其相應的道德目標。
(2)從形式上看,更注重活動性、體悟性。心理班會課以活動為載體,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并形成感悟。教師可以將心理輔導課的多種形式應用于心理班會課,如熱身游戲、情景劇表演、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
(3)心理班會課由教師引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需要更多參與到活動中來,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之間人格的平等更易于創(chuàng)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形成最佳“心理場”。
以我在高一年級開設的心理班會課為例。如,開學初學生面對新環(huán)境、新同學、新的學習內容存在一定的適應問題,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以“適應新生活”為主題的心理班會課,引導學生之間進行朋輩心理輔導,讓適應良好的學生談自己的“適應經(jīng)”,鼓勵學生制定計劃,渡過開學初的適應關。
期中考試后為了提升學生的時間管理意識,學會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開展了以“時間管理”為主題的心理班會課,讓學生明白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我,學會利用好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容易沖動,同學之間為一些小事鬧情緒,影響學習生活狀態(tài),我為此開設了以“情緒管理”為主題的心理班會,讓學生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并掌握管理情緒和處理同學矛盾的方法,化解人際危機。
高一學年結束,學生即將面臨選科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做到不唯分數(shù),結合自己的職業(yè)興趣,為終身的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我們開設了系列心理班會課。“透過迷霧,看清自己”幫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我的職業(yè)興趣傾向”,讓學生通過國際標準化霍蘭德職業(yè)興趣傾向測驗了解自己的職業(yè)興趣;“探路:大學專業(yè)”,引導學生了解國內大學目前的專業(yè)設置及就業(yè)方向。選科指導的系列心理班會旨在讓學生學得更理性,更切合個人的實際。
三、通過個別心理輔導,實現(xiàn)特殊學生的心理學轉化
案例:小徐,男生,性格內向,不喜歡與同學交流,行為異于常人,經(jīng)常自言自語,走路姿勢也顯怪異,課堂上喜歡隨意插嘴,人際關系一般,學習成績不良。
轉化措施如下:
1.與各學科老師溝通,大家達成一致意見,對其暫不干預。因為在不夠了解學生具體情況的前提下,我們能給的是寬容和尊重,不明就里的干涉可能會繼續(xù)造成傷害。
2.積極關注,創(chuàng)造溝通的基礎。家校聯(lián)系本上寫上班主任在他身上觀察到的優(yōu)點,并寫上一兩句鼓勵的話。
3.朋輩支持,滿足其獲得社會支持的需要。班級座位調整意向中發(fā)現(xiàn)小徐也有談得來的朋友,征得對方同意,讓他們坐在一起。
4.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既往成長史,尋找孩子身上問題的根。
5.適時賞識,積極暗示,重建信心。該生數(shù)學成績破天荒及格且在100分以上,就事論事,給予鼓勵。
6.抓住契機,深入內心。一次,小徐與同學吵架,緣于別人覺得他怪異,于是在班上開了一堂主題班會——“獨特的我們”。
7.開展個別心理輔導,幫助他走出心理困惑。對小徐進行了五次個別心理輔導,幫助他調整錯誤的認知:認為別人都對他有敵意,針對他,看不起他。在交談中積極地關注與傾聽他的述說,用合理情緒療法、意象對話、催眠療法等心理咨詢技術展開多次咨詢[3]。高一結束時,他與人交流時不再咄咄逼人,偶爾還會講兩句笑話。高二、高三兩年該生主動找我心理咨詢,最終行為問題得到解決,考上三本院校。endprint
四、開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助力學生提升心理品質
高三常碰到學生擔心高考失利,這實際上是學生心理素質不過硬的表現(xiàn)。而心理品質的提升工作不是只有高三才需要做的,高一的班主任就可以開展類似的輔助工作。
當時我的班上就有這樣一個學生小劉,女生,平時學習成績優(yōu)異,一到考試就緊張,整夜睡不著,失眠,擔心影響第二天的考試,最終考試結果正如自己所料不理想。
征得她的同意后,我對她的情況進行了個別輔導:對考試、學習以及睡眠形成正確認知;教學生進行放松訓練法,緩解考試焦慮;引導學生對考試的成敗進行合理的歸因;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她多用“我能行”“我很放松”“我可以試試”等積極的言語暗示自己。輔導效果明顯。
像她這樣的學生在我的班上并非個別現(xiàn)象,因此,我決定在班級發(fā)動一次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學生通過自愿報名,形成了15人左右的團體,參加為期一學期的拓展訓練,每兩個星期開展一次活動,主要活動時間為利用體活課期間,活動的主題有學會合作、意志力培養(yǎng)、情緒調控、信任之旅、合理歸因、應試心理提升訓練、突發(fā)狀況的應對能力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等等。通過為期一學期的訓練,這個團體的學生心理品質得到了提升,比較突出的表現(xiàn)是他們的應試心態(tài)更為平和,人與人交往更為成熟,成績發(fā)揮也很穩(wěn)定。
五、感悟
有一句耳熟能詳?shù)拿裕凶鳌敖處熓侨祟愳`魂的工程師”。其實,“靈魂”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存在,只有人的心理活動無時無刻不與生命同在。
人的“靈魂”既無法設計,也無法塑造;而人的“心理活動”卻不僅有可循的規(guī)律,而且有無盡的發(fā)展空間。
一個優(yōu)秀的班主任,一個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一定是一個優(yōu)秀的“學校心理學家”,懂得尊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挖掘學生的潛能,運用心理學的理念積極引導學生,生活在學生的內心世界中,與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歷程一路同行!
參考文獻
[1]李強,張玉杰.建立班主任心理輔導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教育科學,1997(4):32-33.
[2]石文山.論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57-36.
[3]趙志強,陳德名. 共情技能在新課程下班主任談話中的應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4):36-37.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揚州,2250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