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寧
植物朝著有陽光的方向生長,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實,但其所蘊含的科學道理卻不能用一句簡單的“植物就是要向著有陽光的方向生長”向學生解釋。因為這樣做會使學生僅僅死記硬背了這個事實,卻錯失了理解更重要的科學規律:科學是通過觀察事實,從事實中抽象出規律,再回到事實中進行證明的過程。
一、課程重點
本節課旨在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設置對照組、記錄實驗數據并嘗試證明植物具有趨光性這一現象,體會如何完成一個科學實驗,并對為何植物具有趨光性做出猜想和推斷。通過本節課,學生不但可以學習到植物的向性運動,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學實驗的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從而在今后面臨復雜的現實問題時,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提出解決方案并迅速整理思路和做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涉及領域】生物、科學、工程
【建議年級】小學中年級
【建議時間】110分鐘(除植物生長時間)
【材料】紙板、剪刀、種子(蘿卜、黃豆或小麥種子)、鞋盒、膠帶、花盆和土壤(或者培養皿和棉花)、光源(LED臺燈)
二、課程任務
將學生們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嘗試設計一組能夠證明植物趨光性的實驗。本節課中,學生應當運用嚴謹的科學實驗流程設計實驗,嘗試從多種影響因素里面分離出需要研究的因素——光照,通過合理的實驗設計過程、設立對照組等手段,來更好地證明植物具有趨光性。
三、課程步驟
1.導入(10分鐘)
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影片,或者預先制作一個植物暗盒(見圖1)。
如圖1所示,暗盒里的植物生長過一段時間以后,會明顯地向著光源的方向彎曲。教師請學生進行觀察,并用以下問題進行引導式提問。
(1)猜測一下為什么盒子里的植物會向著有光的方向生長?
(2)是否因為其他因素,造成了盒子里的植物向著一個方向生長,而非光照?
(3)如果將盒子換一個方向進行擺放,實驗結果是否會不一樣?
(4)如果驅光生長的假設是正確的,那么怎么解釋一些植物(如爬山虎)沿著墻壁生長的特性?
(5)如何解釋室外的植物向上生長的特性?
(6)總結一下,植物都有哪些生長的特性?
(7)為什么植物體現出了以上特性?
2.宣布任務及評價量規(5分鐘)
【宣布任務】小組合作,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具有趨光性。宣布任務后,呈現評價量規(見表1)。
3.提出假設(10分鐘)
教師整理前面學生對問題的解答,并組織各小組討論:植物體現出了哪幾種特性?為什么體現出了這幾種特性?教師可以將提出的所有猜想記錄在黑板上。影響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光、重力、新鮮空氣、觸摸、濕度大的空氣、溫度、風、聲音、震動、顏色、細菌、氣壓、土壤,等等。
經過小組的討論,教師應當再次宣布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驗證一個假設:植物會向著有光的方向生長,而不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教師要告知學生:在考慮如何設計實驗方案的時候,應當首先考慮怎樣證明植物朝某個方向生長,并且只是受到了光而不是其他因素的影響。
4.“對照組”和“實驗組”解惑(10分鐘)
教師向學生出示一組雙胞胎圖片(見圖2),對學生進行提問:她們生下來的時候長相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們現在有這么大的差異?
學生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預測。各種預測都是有可能性的,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左邊的是一位“老煙民”,右邊這位不吸煙,吸煙這個因素,造成了最大的差異。請學生思考:怎么能夠證明是因為吸煙這個因素造成了雙胞胎的差異?在人身上做實驗比較困難,時間會很漫長,可以用植物實驗來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比如,教師出示圖3所示的植物圖片,請學生猜測為什么這盆植物枯萎了。學生會做出各種各樣的猜測,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雙胞胎的案例進行思考。有的學生會提出,在沒有得到進一步信息之前,可能性有很多。
教師接下來展示下一張圖片:兩盆植物放在同樣的位置上,唯一的不同是一盆沒有澆水(見圖4)。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右邊的植物枯萎了?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不是因為其他的因素造成了植物的枯萎?
學生們會很快理解到,在一個實驗中,如果要判斷一個因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其他條件都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僅僅改變需要觀測的那個因素。用做參考的那一組就叫做“對照組”,參加實驗的那一組叫做“實驗組”。
5.思考實驗(10分鐘)
教師向學生提問:在上面列舉出的諸多影響因素里面,怎樣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來進行判斷?
水:一盆不澆水,一盆放在附近正常生長;
風:一盆放在電風扇旁邊不斷地吹,另一盆正常;
溫度:一盆使用電暖氣進行不間斷加溫,另一盆正常;
……
請學生們提出實驗方案,由教師進行補充,或是教師提出實驗方案,由學生進行評估,并預測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6.設計實驗方案(25分鐘)
科學的實驗方案應當遵循一定的流程。在一個設計良好的實驗中,所有會影響到實驗結果的因素都應該保持相同,而只變化需要驗證假設中的那個因素。一種很好的辦法是設置對照組。這樣如果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的現象產生了差異,那么就可以歸結為兩組實驗中發生改變的那個因素產生了影響。
將學生們分組,各小組仔細考慮如何設計實驗過程才能夠分離“光照”這一因素,證明或者證偽這一假設。各小組應當進行討論,然后畫出設計圖紙,交給教師進行檢查。種子的發芽和生長一般需要幾周的時間,可以請學生們查詢種子的發芽和生長時間,然后安排好每天澆水和觀察的時間,并設計好實驗報告(見表2)。
除了書面的實驗記錄,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安排學生對實驗箱進行照相記錄,最后可以附在實驗總結報告中。
7.分析數據(15分鐘)
實驗數據包括觀察數據和測量數據。在實驗告一段落時,應該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看一看數據有什么規律,或者整理成為圖表,這樣常常可以更清晰地表現數據的規律。
在所有的數據收集完成以后,教師可用以下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1)你收集的數據有什么規律?
(2)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素有什么異同?這樣的異同是怎樣反映在實驗數據當中的?
(3)實驗的結果能不能證明預先提出的假設?
(4)是否避免了其他所有因素的影響,而單單證明了光照對植物的影響?
(5)如果實驗數據不能夠支持假設,那么實驗還存在哪些缺陷?如何改進?
通常,學生們會清楚地發現,對照組的設立會有效地排除其他影響因素,而清晰地體現出植物的趨光性。如果實驗沒有成功,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是哪一個步驟出現了問題,并引導學生尋求改進的方法以修正這些問題。而對于植物為什么具有趨光性,教師也應當要求各小組提出假設,并設想實驗方案來驗證假設。
數據分析完成以后,給各小組一段時間將實驗的整個過程和數據分析整理為實驗報告,用于展示和存檔。
8.總結和展示(25分鐘)
教師應給每個小組至少五分鐘的時間,讓其在講臺上進行展示。展示內容應當包括實驗設計思路、分工情況、整個實驗過程和展示實驗記錄,以及最后的實驗數據分析。教師和其他學生可以向臺上展示的學生提出問題和建議,臺上的學生應當對問題進行解答和分析。
(責任編輯 張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