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軍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要求教師改變教學過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由此提高學生收集與處理信息的水平,以及解決問題與合作交流的能力。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恰當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教學,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科學分組與合理分工
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1]。例如鼓勵興趣相同的學生組成小組,以便能夠進一步探究共同感興趣的內容;可打破固定小組,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多次分組,使學生能夠形成不同層次的交流。在分配小組時,要為每個小組安排一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組內的“榜樣”和“小老師”,使教師得以進一步提高指導效率,擴大指導范圍。
如在一節信息技術課上,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圣誕賀卡的制作。學生可按照興趣組成學習小組。教師在明確了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后,要求學生小組討論設計并上交制作圣誕賀卡的方案,方案中需要詳細描述小組組長與成員的分工等。如某一組的分工為:組內一共七人,組長A主要負責給大家安排任務,成員B設計賀卡的圖案與布局,成員C使用繪圖軟件制作圣誕樹,成員D畫出圣誕老人,成員E設計圣誕老人的雪橇,成員F設計卡片中的雪景,成員G進行最終調色。設計完成后,組長要檢查是否存在不協調的地方,并與組員一起討論,達成一致意見,進行合理的調整與修改,最后上交作業。各組完成任務后,由組長代表小組,講解設計圣誕賀卡的意圖與內容等,由教師評分,由學生選出最優秀的圣誕賀卡制作小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熟練掌握了繪圖軟件的使用方法,學會了分工合作完成任務的方法,并使課堂效率顯著提升。
二、精心設計學習任務
合作學習適用于個人力量難以解決或答案不唯一的學習任務。當教學內容較多且難度較大時,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遵循以下原則設計學習任務。
一是設計有針對性的任務。在設計教學時,需要把握課堂教學的目標,提高任務的針對性[2]。如可按照“目標細化、任務分解”等思路,使每一個小目標都有相應的任務與其對應。以“制作電子板報”一課為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借助搜索引擎搜索圖片并保存。教師可將目標細化為:掌握借助搜索引擎搜索圖片的方法;會插入藝術字;會設置文本框;會保存網頁中的圖片等。同時設計與目標匹配的任務,分解到不同小組,讓學生一起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是設計可操作性較強的任務。任務最終需要由學生來完成,因此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如目前的知識水平以及基礎操作能力等,避免出現任務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的情況。任務也不能過多,每個目標對應一至兩個即可,應以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為衡量標準。如“申請電子郵箱”任務,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組內明確分工后,分別有人負責引導步驟、操作電腦、作為小組代表匯報問題及解決辦法等,互相協作完成任務。
三是設計整合性的任務。要使學生能夠在完成任務后,產生深入探究的積極性,從中感悟學習方法。如“文字輸入”任務的設計,教師可將文字輸入與語文課結合起來,讓學生將語文課要求背誦的古詩或課文段落通過合作方式輸入電腦,使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任務:一位學生負責文字輸入,一位學生負責修飾文字,一位學生負責設計行距,一位學生負責插入精致的圖片等,共同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三、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合作學習,要引導學生體會合作學習的意義以及合作原則,了解合作學習的步驟,明確自己的任務與責任[3]。以“制作WORD電子報刊”為例,由組長來分工:學生A負責設計版面,學生B整理圖片,學生C整理文字,學生D進行校驗,學生E負責報頭設計等。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分工合作不是只要分頭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可以了,還要兼顧整個團隊的創作,或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自己的創作進程,以便更好地配合團隊完成任務。學生在實踐時,教師要進行跟蹤指導,使小組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學會與人合作的方法和團隊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使學生輕松愉快并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還可組織課堂小競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團隊交流與學習,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以信息技術基礎的“在網上獲取信息的方法”為例,教師講完必要的知識后,為學生準備一些題目,學生在課下可通過各種方法在互聯網上尋找答案,然后在課堂上進行知識搶答,搶答成功則給小組加一分。通過競賽活動,小組成員加強了交流,合作效率明顯提高。
四、重視小組合作評價
一是自評。教師可引導學生填寫《合作學習自我評價表》,回顧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總結自己的收獲和不足等,使學生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為今后的努力明確方向。
二是互評。教師可引導學生以組內評價為主、組間互評為輔,注重學習過程,針對小組成員的態度、情感進行評價等,關注學生的互動交流與互助情況;還可通過學生互相填寫《合作學習過程評價表》,內容包括組內活動的參與及互助情況等,讓學生在互評中指出同伴的優缺點,相互鼓勵,共同提升。
三是綜合評價。在課程結束時,要以整個小組為評價對象評價合作學習的成果。但對學生個體的評價也不能忽略。可先引導學生評價小組成果,如“你最喜歡哪幅作品?”同時還要細化到對個體的評價,如“作品的哪個部分最出彩?”在學生評價過程中,教師可適當進行小結發言,要有一定的鼓勵性與全面性,對表現突出的小組與個人給予獎勵,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可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構建施展才華的平臺。教師應重視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使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李亞雷,楊波,秦貞勝.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0):22-23.
[2]楊瑜,劉慶圣,張曉芬.教育游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探析——以小學一年級信息技術教學為例[J].軟件導刊,2011(11):31-33.
[3]陳玉芳,楊國安,陳淑麗.創新課堂教學形式 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論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策略[J].科普童話,2016(23):51-52.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