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學科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之后能夠擁有對學科的基本價值觀判斷能力與邏輯思辨能力.它通常表現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態度、觀念、取向、運用上.新課程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旨在提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把握基本要素,通暢課堂邏輯
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即要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把握住學科的基本要素,通過合理的課堂環節來通暢課堂的邏輯性.例如,在講“走進化學實驗室”時,學生需要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實際學習中,當學生走進化學實驗室時,大部分學生都把眼光投放在各種化學儀器以及藥品上;在操作實驗時,學生常常因為興奮與好奇顯得局促與緊張;在操作實驗后,記錄了實驗結果,就好像結束實驗一樣.這就是學生基本實驗態度與實驗邏輯的不完整性.一般來講,在化學實驗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認真閱讀化學實驗室的各項規則,然后檢查所需實驗的器材和藥品的完整性,熟悉將要實驗的過程步驟,再有條不紊地按步驟操作實驗,并做好各項記錄,在實驗完成后要對實驗器材與藥品進行整理.因此,教師應當把這幾項基本要素嵌入到課堂邏輯之中,并告知于學生,培養學生對核心素養的基本認知.
二、創設問題鏈條,培養思維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旨在學生主動地、發散地、自由地、邏輯地思考與判斷,并沉淀學科認知.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嘗試創設問題鏈條,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金屬材料”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鏈:怎樣的物質稱為金屬→金屬的導電性如何→密度如何→熔點多高→硬度多大→延展性如何→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金屬,請舉例→這幾種常見金屬的共性、特性有哪些→金屬的用途是什么→各種典型金屬的典型特性是什么.在這一問題鏈條中,教師所遵循的原則是由共性向個性反推,由單一向多元擴散,由理論向生活過渡,由個性向共性歸納,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重要的是,問題鏈條中的每一個問題與上一個問題是遞進深化的關系.對學生來講,就好像在學習知識時由淺至深、由點到面.這樣,符合學科核心素養強調的由現象到本質、由知識到邏輯的初衷.
三、觀察化學實驗,究其本因關系
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傾向于演示實驗或者帶領學生一同實驗.在強調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下,教師要帶領學生觀察化學實驗,并在觀察的過程中去究其本因關系.例如,在講“水的組成”時,電解水實驗并不復雜,實驗時間較短,在學生觀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思考:氣泡是哪種氣體?正極與負極中所收集的氣體體積的比例是多少?用點燃的小木條檢驗觀察到什么現象?教師提醒學生觀察這一系列實驗現象的背后,是為了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導致這一系列實驗現象背后的關于水的性質是什么,關于氧氣和氫氣的性質是什么,最后得出水的組成.也就是說,觀察化學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從實驗現象去反推與假設實驗規律,再從實驗規律中去反推物質規律.這種究其本因關系的教學方式,切合了學科核心素養強調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四、強調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一種意識層面的能力,是學生由內而外所培養與形成的,而不是教師在外界迫使催壓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講“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小組課題調研的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元,以實踐調查為手段,并充分借助自己可以實施的信息搜集方式,針對生活中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進行統計與說明.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成為學習的發起者與主導者,采用怎樣的調研方式,如何分配小組內每個成員的學習任務,如何用教材中的知識點來指導或啟發自己的調研活動,如何在最終提交并展現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等,自主權全部都掌握在學生手中.這樣,給學生提供了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機會,符合了學科核心素養強調的學生最終應當掌握學科的邏輯方法.
總之,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構成與變化規律的學科.它本質上需要學生有縝密、客觀的邏輯思辨能力,既能判斷表面的物質變化現象,又能從現象中洞察到其背后所支持的物質變化規律,這意味著學生的核心素養不能欠缺.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嘗試把握基本要素,通暢課堂邏輯;創設問題鏈條,培養思維能力;觀察化學實驗,究其本因關系;強調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