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善于實驗證明,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思考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談點體會.
一、發展認知結構
初中數學的知識結構一般是由基礎數學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組成的,并且由知識之間的關聯進行連接形成知識整體.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對數學知識結構進行深入研究,并對數學知識結構有清晰的認識以及良好的掌握,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更好地學習數學.教師要把數學知識中的內在聯系傳授給學生,鼓勵學生對數學知識結構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將課本上的知識轉化成為學生的思考結果,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講“相交弦定理”時,教師可以把這個定理改造成思考題,題目中要用到圓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識.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聯系.最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將討論結果與題目相結合,把題目的條件和結論轉換成定理的語言得出這個定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進行了積極的運轉,因此對學生的思考能力是一種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傳授.在備課時,教師不僅要備數學知識,還要備學習方法.由于不同的學生以及同一個學生不同的階段都會對數學學習產生不同的態度,因此教師提供的教學方法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改變.在設計教學時,教師應當圍繞一個主題,即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二、深入歸納探究
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并且要理解這些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并且歸納探究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為學生提供幫助,讓學生根據自己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在講解新課之后,教師要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創造性地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套符合學生的數學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利用多種途徑尋找解決方法.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教師要講一些數學知識背后的故事,增加學生的印象,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這樣,學生在進行深入的歸納和探究的時候才能有明確的目標.
初中數學的知識內容相對學生在小學階段所接觸到的數學知識更加寬泛.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有效把握學生從小學數學學習方式到初中數學學習方式的過渡,就會導致學生不能適應初中數學的學習.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對初中數學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有利于學生深入歸納探究,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三、進行有效推理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需要教師把數學知識和教學方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掌握數學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能力能夠逐漸得到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借助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推理式的學習.首先,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養成善于提問的習慣.其次,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將結論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在猜想驗證推理的過程中受到啟發.
例如,在講“三角形的角平分線的相關性質”時,教師可以將三角形分成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然后讓學生畫出這幾種三角形,并在每一種三角形內畫出每一條角平分線并進行觀察.再提出一個猜想,三角形的三條內角平分線相交于一點,這一點在三角形內.讓學生進行適當推理,對這個猜想的正確性進行驗證.在老師的提示下進行推理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就會圍繞老師的引導進行活動.這樣的思考過程是有效的.推而廣之,為了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要繼續提出問題:三角形的高線和中線又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呢?留下這個問題,讓學生繼續進行推理.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了推理能力,培養了思考能力.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需要教師循循善誘.教師要從自身的教學方法、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以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調整等,對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行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認識,關注學生的思維動態,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