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妮妮
泥塑,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形象以人物、動物為主。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是我國一門獨具魅力的古老民間藝術。
一、文化需要引導和傳承
對于泥塑這門民間藝術,有人覺得老土,有人覺得陌生,有人覺得神秘。但就是這一門我們自認為是老土、陌生的民間藝術,西方的學生、學者卻視若珍寶。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學者和藝術家們對工業文明給傳統文化帶來的破壞深表憂慮,逐漸形成了對原始藝術風格的向往,甚至有西方學生特地跑到中國的邊遠山區,向當地的民間藝人學習泥塑。
民間泥人題材豐富,雅俗共賞,它是我國江南地區傳統民間藝術的主要代表。而如今,泥人捏制技藝卻傳承乏人,銷售情況也不容樂觀。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對我國民間技藝瀕臨失傳的情況感到十分痛心。民間藝術是一個地區人民數百年來的智慧結晶,民間藝術的瀕危,也意味著地區文化傳承的斷層。
在我們學校每周一次的社團活動課中,就有“我型我塑”活動課程。我們不僅要讓孩子了解泥塑的歷史,更多的是要在玩泥人、捏泥人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美感。
二、人才需要培養和尊重
“墻內開花墻外香”或許是我國民間泥塑手藝人生存現狀的最好概括。如,我省的無錫泥人在國內,甚至在國際上都頗負盛名,可是在無錫當地,許多人卻對它不屑一顧,倒是外地在無錫人員制作劣質泥人販賣的現象十分普遍。
在東京這個大都市中,有這樣一家不起眼的百年老店——中村活字。走進店內,大家馬上就能感受到那種歷史文化沉淀下來的厚重感,整齊排放著的印刷版,散發著獨特的歷史美感。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不知道日本人在做這些的時候,會怎么看待中國人。若干年后,四大發明會不會也和端午節一樣,被別的國家申請成為他們自己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日本各地的活字印刷所都會定期歡迎孩子過來參觀學習。有些地方也會開課指導年輕人如何操作。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參照一下他們的做法呢?我們學校組織泥塑教學,也僅僅只有兩年的時間,孩子們走出了校門,估計就不會再去接觸泥人了。我希望,兩年的觸摸,能給孩子們帶來喜悅,也能讓他們學會欣賞泥人的美。
三、最不可缺的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對自己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他們享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的要求,對精品有著執著的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能長久造福于世。
在日本存活100年以上的企業有26000家,中村活字就是其中之一。確實,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手藝人數十年如一日地專注本職,并且一代又一代地將手藝傳承下去,一些古老的技術才有可能存活百年。這些手藝穿過漫漫歷史長河,在風浪翻涌沉浮中傳承,這樣的傳承,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令人動容。
在中國,有很多人,他們憑借自己的雙手,勤勤懇懇地勞動。可是他們卻是最不起眼,也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個群體。我們常常會把目光聚焦于那些游走于上層社會、珠光寶氣的明星身上。可是,我們卻很少有人會想到,如果沒有匠人的工作,他們還能珠光寶氣地出現在人們面前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最應該感謝勤勞、樸實的勞動者,更應該尊重和保護匠人們。有了他們,我們才能去探索太空、深入海底,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
孩子們專注的捏泥人時的情景很美,也許他們的手法還很生疏,作品還有些粗糙,但每一個作品都凝聚著孩子們的汗水。
著名作家馮驥才說:“文化是一種母親文化,它是我們的根,它融入了我們的血肉,給了我們情感。而現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我們必須把它保護起來。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民間藝術都需要拯救。”泥塑藝術只有代代傳承,才能發揚光大,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們有責任讓學生重新認識泥塑藝術,有責任引導學生學好泥塑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讓泥塑藝術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
(作者單位:江蘇沭陽縣沭陽如東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