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韓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學科之間的滲透成為重點考核內容,尤其是在物理和化學學科之間聯系較為密切.物理和化學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化學知識在初中物理電學和力學教學中能夠生動、形象地表現物理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效果.因此,研究化學知識在初中物理電學和力學教學中的作用很有必要.
一、化學知識可以詮釋物理現象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借助化學知識可以將復雜、抽象的物理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和記憶.
例如,如圖1,燒杯內裝有CuSO4溶液,將A、B兩個碳棒分解用導線接在電源的兩極a和b,幾分鐘后取出B碳棒,可以看到碳棒上有一層暗紅色物質附著,從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電源a處是正極,b則是負極,液體內的電流方向為A→B.(2)電源a處是負極,b則為正極,液體內的電流方向仍然為A→B.(3)電源a處是正極,b則是負極,液體內電流方向為B→A.(4)電源a處是負極,b則為正極,液體內電流方向為B→A.不難看出,B碳棒上附著的暗紅色物質是銅,主要是由于在接通電源前,CuSO4溶液中的Cu2+和SO2-4在水中自由移動,接通電源后受到電壓影響,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運動軌跡轉變為定向移動,根據異電荷相互吸引的原理,帶負電的SO2-4逐漸朝著電源負極的碳棒方向移動,而Cu2+得到電子還原成銅,附著在碳棒上.從中可以看出,a是電源正極,b則是電源負極,液體內Cu2+的移動方向是朝著正極方向移動.電流在通過CuSO4溶液時,同電源兩級連接的碳棒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從化學角度可以看出,此種現象就是化學中的“電解”現象.題目中電壓、電荷和電流方向等相關概念來確定離子移動方向,集合電解相關知識,有利于學生理解CuSO4溶液中的Cu2+氧化還原為銅的原理.
又如,如圖2,在一個密閉容器內裝有石灰石和稀鹽酸,燒杯附近放著小球,請分析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前后小球對容器底的壓力變化情況.通過對小球受力分析來看,容器底對小球受力公式為N=G-F氣浮,燒杯內的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后會生成CO2.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小球在受到氣體浮力作用下,隨著浮力的增加支持力逐漸減小,小球對容器底壓力與支持力相同,所以小球對容器底的壓力逐漸減小.
二、化學因素影響物理量的性質
例如,如圖3,如何判斷出化學電池的正極和負極?通過對鋅板和銅板浸入H2SO4溶液中,接通電源后,Zn化學性質較之Cu更加活潑,所以在Zn和H2SO4溶液發生化學反應后,鋅板逐漸消融,還原為Zn2+,失去電子后進入到H2SO4溶液中,溶液中的SO2-4則逐漸轉移到鋅板方向,H+向銅板移動,鋅板聚集負電荷后變為電源的負極,銅板聚集正電荷成為電源正極.此外,受到電壓作用,鋅板上自由電子經由外部電路進入到銅板中,促使銅板上的H+發生還原反應,形成氫氣,所以可以觀察到銅板上出現氣泡現象.
化學電池組成需要特定條件,首先要求兩極元素活動特性不同,溶液中含有大量自由離子,電擊上發生化學反應.活動性較弱的成為電源正極,而活動性較強的則轉變為電源負極.這一現象與金屬自由電子定向移動方向和電力方向相反規律相一致.此外,還可以利用化學原理來計算物理量,盡管這種解題方法難度較大,但是一般情況下會利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物體質量,其中還包括壓強計算、浮力等內容,因此需要學生掌握化學反應方程式,有效解決物理問題.
綜上所述,化學與物理的聯系較為密切,很多化學知識可以靈活運用到物理解題中,幫助學生直觀了解物理現象,理解物理知識,提高解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