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祥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要密切聯系小學生的思想和社會生活實際,遵循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講述有關的道理,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根據這個過程產生“曉理”“激情”“導行”等環節。此外,還要準確把握用活教材中的插圖,使品德課教育做到“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愛國情感插圖生活現象一、深入挖掘潛力,全方位把握教材中的插圖
主圖是藍本,是教學的載體,它形象地展現道德故事的情境,給學生提供環境、人物、事件的信息。如在教學《禮貌用語》一課時,有四幅主圖,分別通過女生甲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禮貌用語,表現出她的禮貌行為。榜樣人物的語言通過文字表現,行為通過圖畫表現,圖文并茂,兩者相互對應。全方位把握教材的插圖,就能深入挖掘潛力,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把道理傳遞給學生。如第一幅圖,除了女生甲向前來向上學的同學問好的情境之外,還描繪出了特別醒目的育紅小學校牌來襯托場景。又如,2~4幅圖分別畫出了校園內外許許多多的花草和樹木,好像在贊美他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如能充分利用這些微小細節,加以適當的點撥從中引導,就更能激發童趣,使學生更好地向榜樣學習,向榜樣靠攏。
二、利用主題隊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小學品德課對學生教育的內容具有多樣化特點,有的教育內容以共產主義理想和愛國主義教育為內容,這就要使學生從小樹立起遠大的理想,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終身的理想品德教育,激勵下一代人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而銳意進取、勤奮學習。要達到這種目的,僅僅靠上思想品德課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妨結合教材內容確定一個主題,要求學生圍繞這個主題準備材料,然后在主題隊會上以演講、講故事等形式輪流發言,從而達到激發情感、強化認識的效果。如在教學《騰飛吧,祖國》時,教師可結合家庭的變化,家鄉的變化,祖國的變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們的祖國在各行各業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課后再讓學生搜集改革開放后我們偉大的祖國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的有關資料,并寫好演講稿,在隊會時,讓學生以“祖國變化真大呀”為題講故事。這樣,使學生領略了祖國的變化,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捕捉生活現象,感悟教材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善于捕捉生活現象,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作為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積極參與的激情,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親近感。從而明白教材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和教育思想,其實就在我們的眼前,就在我們的身邊。教材中的道理并不大,我們完全能夠做到。如在教學《環境保護》時,我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用餐巾紙、一次性筷子等生活現象展開討論,使學生明白餐巾紙和筷子的原料是樹木,我們享受生活的同時,卻破壞了森林資源。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懂得,只要我們平時不用餐巾紙、一次性筷子,就是在為保護森林資源盡一份綿薄之力。由于問題來源于日常生活,學生容易置身于問題情境之中,容易產生親近感,因而提出了多種多樣的環保行動方案,就此及時提醒學生自制節能卡,進行節能環境宣傳。
四、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有些品德教育內容屬于細小、長期、繁瑣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學生課堂上接受較快,行動也是立竿見影,但是要長期堅持,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卻不易做到,這就要調動家長與學校的思想教育內容步調協調起來,將這些行為習慣的養成貫穿于學生的整個生活當中,使學生在長期的訓練當中形成良好的自覺的行為習慣。如在教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學生在教師授課的同時,當堂上臺表演“穿衣比賽”,并讓學生對比,誰會誰不會,諸如此類的活動與比賽可以經常化、多樣化。通過各個活動,趁熱打鐵強化學生的自理能力,結合家長的配合與督促,使學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學著做,在長期的鍛煉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我們要想使學生真正受到一系列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既抓品德課這一有利陣地,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又抓課外這一廣闊的生活天地,對學生“煉之以志,導之以行”,采取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使學生知、情、意、行各因素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為穩定社會秩序,凈化社會風氣,提高民族素養,培養出一批批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小學教學研究.
[2]小學教學參考.
[3]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4]參與研究型教材.
[5]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